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烨,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他八岁继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刚刚披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他的祖辈虽然骑着马从关外打到关内,建立了清王朝,但实际上交给他的并不是一统的江山,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活动还很活跃。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华帝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中华帝国的另一黄金时代。在中国近二百个帝王中,他被誉为中华帝国众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
玄烨小时候十分聪明好学,六岁时去给父亲请安,顺治皇帝问他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玄烨先是不做声,而是用小手摸着父亲的龙袍,然后才回答说:“我愿意继承父皇,做个英明的天子。”顺治皇帝觉得玄烨的志向大,并且长相脾气,都与自己一模一样,对他就更加喜欢了。
顺治皇帝二十四岁病死,玄烨即位,时年八岁,这就是康熙帝。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些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也没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关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他们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议。许多大臣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元老,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原来在明朝末年,清朝正忙着进关,把北方边境的防备放松了。沙皇俄国趁机向我国黑龙江地区进犯。他们在我国掠夺财物,杀害人民,遭到我国各族居民的反抗。清朝进关后,派兵打击沙俄侵略军,收复了被俄国占领的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在今黑龙江呼玛西北,漠河以东的黑龙江北岸)。
当康熙帝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调到西南去的时候,有个俄国逃犯带了八十四名匪徒流窜到我国雅克萨,在那里筑起堡垒,四出抢掠。他们把抢来的貂皮献给沙皇。沙皇不但赦免了逃犯的罪,还派他当了雅克萨长官,想永远霸占我国土地。
康熙帝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听到东北边境遭到侵犯,非常气愤。为了弄清敌情,他亲自到盛京,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立城堡,准备征讨敌人。
康熙帝作好一切准备之后,派人送信给雅克萨的俄军头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萨,沙俄军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萨增兵,跟清朝对抗。眼看和平解决已经不可能了,康熙帝就发布进军的命令。
公元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开到雅克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
沙俄军队经过几年的准备,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彭春观察了地形之后,在城南筑起土山,让兵士站在土山上往城里放弩箭。城里的俄军以为清兵要在城南进攻,就把兵力拉到城南。哪儿知道清军却在城北隐蔽地方放了火炮,乘城北敌人防守空虚,突然轰起炮来。炮弹在城头呼啸着飞向城里,敌人的城楼被炮弹击中了,熊熊燃烧起来。天色渐渐发白,清军又在城下堆起柴草,准备放火烧城。俄军头目这才吓慌了神,在城头上扯起白旗投降。按照康熙帝的事前嘱咐,彭春把投降的俄军全部释放,勒令他们撤回本土。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哭丧着脸,带着残兵败将走了。俄军撤走后,彭春命令兵士把雅克萨城堡全部拆毁,让百姓耕种,接着带着军队回到瑷珲城。但是,遭到惨败的俄军头目并没有死心,他们打听到清军撤出的消息,过了不久又带兵溜回雅克萨,把城堡修筑得更加坚固。
边境的警报传到了北京,康熙帝决定把侵略军彻底消灭。第二年夏天,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一次进军雅克萨。清军将士想到从他们手里放走的敌人又来了,恨不得马上把他们消灭。这一次,清军的炮火更加猛烈,俄兵几次出城反扑,都被清军打了回去。守城头目托尔布津中弹死去;留下一批侵略军不得不躲到地窖里,但是没几天,病的病,死的死,最后只剩下了一百五十个人。沙俄政府慌忙派使者赶到北京,要求谈判。康熙帝才下令停止攻城。公元1689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就是《尼布楚条约》,虽然它把原来属于中国的一部分领土让给了俄国,但这是出于清政府战略上的考虑,是双方共同商议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等条约。它确定了中俄双方东北部的边界,此后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段边境一直比较安宁。《中俄尼布楚条约》也是康熙皇帝在外交政策上的一次胜利。
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噶尔丹自从统治准噶尔部以后,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阵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令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见谈判无望,决定亲征噶尔丹。公元1690年,康熙帝兵分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击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击西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噶尔丹对地形熟悉,长驱直入,向南一直打到乌兰布通,距离北京仅有七百里。康熙的西路军刚一碰到噶尔丹军,就吃了败仗。噶尔丹更加得意洋洋。
福全率领的左路大军全线反击。噶尔丹挖空心思,将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又将上万只骆驼,绑住四条腿躺在地上,驼背上架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福全命炮火分段击破,不一会儿,驼城被轰开了一个大缺口,上万名骑兵呼喊着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到山后夹击山下的骑兵,叛军猝不及防,被里外夹攻,损伤大半,剩下的抱头鼠窜逃命去了。
噶尔丹见清军来势凶猛,便立即派了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命令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早就看穿了噶尔丹耍的诡计,便命令“继续追击!千万不能中了贼敌的奸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败将逃到漠北去了。
公元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仅不来,反而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并扬言沙俄将支援六万名枪兵,对付清军。
面对噶尔丹的阴谋,康熙帝决心乘胜追击。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领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大军,从西路出击,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好时间组织夹攻。
康熙帝带领的中路军先期到达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军还没到达。康熙帝当即决定继续进攻克鲁伦河,并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闻言变色,慌忙来到山头一看,只见清军阵容强大,队列整齐,黄旗飘扬,吓得他哆哆嗦嗦,下令军队北撤。
康熙帝立即派人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做好半路上截击的准备,自己带兵乘胜追击。
当噶尔丹带兵撤退到昭英多时,正遇上费扬古军。费扬古按康熙帝的部署,在路边小山的树林茂密地方设下埋伏,先派四百先锋军诱战,边战边退,将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时,就一跃上马,占据了山顶。叛军向山顶进攻,清军从山顶放箭放枪,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费扬古又派一支人马在山下袭击叛军背后,前后夹击,叛军损伤惨重,噶尔丹带着剩下的几十名骑兵仓惶逃命。
噶尔丹叛军经过两次大战,所剩无几。康熙帝劝噶尔丹投降,但是他顽抗到底。一年之后,康熙帝又率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叛军的将领听说清军又来时,纷纷投降。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从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后来,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康熙帝还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
康熙帝还非常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当然康熙帝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在统一台湾后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开始了海禁;崇尚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还制造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等。康熙临终时传位于他的第四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