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原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早年到日本经商,娶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郑成功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他七岁从日本回国,师承曾其五恩师就读,八岁通晓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八股文,十二岁即通读春秋左传,十五岁入南安县学,二十一岁以优异成绩名列首榜进南京国子监太学。他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郑芝龙见儿子十分有出息,喜出望外,想利用手中权势,为儿子买个状元来当,以便将来官运亨通。郑成功知道后又气又羞说:“为国为民做事,要靠真正的本领,我不做欺世盗名的事!”在南京,郑成功拜鸿儒钱谦益为师,这位名师见他才华横溢,极为赏识和器重,视为旷世人才,赞叹说:“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并为他改名“大木”,含有“大木寄危厦”之意。
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9月清王朝定都北京。明朝部分仕官拥福王即位南京。郑成功目睹明廷昏庸腐败,官员花天酒地,谋取私利,极为痛心。他撰写了一对自勉联:“养心莫善寡欲,至爱无如读书。”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郑芝龙是隆武政权的主要支持者,也是福建地区最大的实力人物。他早年经商积蓄了无数家资,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在海上,他既有能远行南洋和日本的商船,又有许多战舰;在陆上,他有数不尽的田庄。一日,郑成功随父亲朝见,隆武帝问之:“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郑成功引用岳飞的话即口答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可见英豪的一言一行早已铭记在他心中。隆武帝十分欣慰,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这就是“朱成功”、“郑国姓”、“国姓爷”的由来),封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烧杀奸淫,安平镇十室九空,鸡犬不宁,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不堪忍受耻辱自杀身亡。郑芝龙投降清朝的时候,二十一岁的郑成功苦苦劝阻他父亲。后来他见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下,便在南安县学(丰州)焚毁儒服,投笔从戎,跑到南澳岛,招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清王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干的将才,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清将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他弟弟说:“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决绝,打起“杀父报国”的大旗,誓死抗清。
1647年8月,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率兵攻打泉州,屯兵桃花山。1650年中秋,郑成功用计袭夺厦门,建立了稳固的抗清根据地,军事力量进一步壮大。此后数年,郑成功在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一带反复同清军交战,并利用控制台湾海峡制海权的优势,发展海上贸易,以商养战,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鼎盛时期拥有水陆精兵二十余万,大小船舰五千多艘。郑成功成为南明永历政权的一大军事力量,对清王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清廷慑于郑成功的威力,利用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关系,多次对郑芝龙进行威胁,企图逼使郑成功投降。然而,郑成功忠贞不渝,坚决予以拒绝和痛斥。1657年底,郑成功被永历帝册封为延平王。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在胜利在望之际,清军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骗他。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被近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厦基地。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正在这时,台湾来了一个人,要见郑成功。郑成功听说台湾来人,马上把他请到室内密谈。
原来早在明朝时候,台湾来了一些荷兰殖民主义者。他们欺骗当地高山族人民说:“只要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一块地方,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可以。”纯朴的高山族人民信以为真,答应了这个要求。
但是,这些强盗不仅圈占了大片土地,还用枪炮逼迫老百姓给他们修建了两座城,一座叫做台湾城,另一座叫做赤嵌城。两座城堡隔海相望,封锁了通向台湾的洋面。城堡由荷枪实弹的荷兰士兵把守,不许中国人随便出入。从此,台湾岛的中国居民不但要为荷兰人服劳役,还要缴纳各种税,过着万分苦难的生活。
在郑成功的父亲年轻的时候,郑氏家族就经常派商船到台湾贸易,或途经台湾到南洋和日本经商。荷兰人占领台湾以后,常常干扰中国海外贸易,也常常和郑氏家族发生冲突。郑成功组织义军之后,就下令禁止大陆船只到台湾去,不同荷兰人做买卖。大陆的商船不来,台湾的日用必需品就严重缺乏了。荷兰人十分焦急,只得准备了厚礼,派通事(相当于今天的翻译)何斌到厦门求见郑成功,要求同大陆通商。
何斌虽然给荷兰人做通事,心里却一心想把他们赶走。他利用荷兰人对自己的信任,摸清了荷兰军队的部署情况。
这一天,何斌一见到郑成功,倒身下拜,流着泪说:“台湾百姓受红夷(当时中国人对荷兰人的蔑称)欺凌三十多年,早就恨透了他们。请您救救台湾的百姓吧!”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亲手绘制的台湾地图,递了过去,又向郑成功详细地说明了台湾水路变化和荷兰人的设防情况。
郑成功听了何斌这番话,心中立刻产生了赶走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念头。他扶起何斌,说:“此事先生千万不要声张,我胸中自有打算,将来事成之后,定要厚报。”
郑成功进军台湾前,先写信给台湾的荷兰殖民统治者揆一,信上义正词严地说:“台湾乃我中华领土,不容外人长期霸占,如今我限你立即撤出,还我神圣领土!”揆一接到书信,却并未在意。
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要他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亲率二万五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这时候,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慌。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在今台湾东平地区)和赤嵌(在今台南地区)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
郑成功叫何延斌领航,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登上台湾岛。
台湾人民听到郑军来到,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端茶,迎接亲人。躲在城堡里的荷兰侵略军头目气急败坏地派了一百多个兵士冲来,郑成功一声号令,把敌军紧紧围住,杀了一个敌将,敌兵也溃散了。
侵略军又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张牙舞爪地开了过来,阻止郑军的船只继续登岸。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六十艘战船把赫克托号围住。郑军的战船小,行动灵活。郑成功号令一下,六十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烧,把海面照得通红。赫克托号渐渐沉没下去,还有三艘荷兰船一看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龟缩在两座城里不敢应战。他们一面派人偷偷到巴达维亚(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说只要郑军肯退出台湾,他们宁愿献上十万两白银慰劳。
郑成功扬起眉毛,威严地说:“台湾本来是我国的领土,我们收回这地方,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你们赶出去!”
郑成功喝退荷兰使者,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敌军继续顽抗,一时攻不下来。有个当地人给郑军出个主意说,赤嵌城的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不战自乱。郑成功照这个办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兰人果然乖乖地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顽抗,等待救兵。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他们投降。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走投无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可惜,五个月以后,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三十九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噩耗传来,将士及台湾人民悲痛欲绝。
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掌管台湾,还一直控制着福建沿海的岛屿。后来,康熙帝统治期间,台湾接受了清政府的统治,这样台湾与大陆重新归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