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原本没有名字,因生在八月初八,所以大家都叫他朱重八。朱重八是濠州钟离(安徽凤阳东)人,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叫朱五四,他在很小的时候,以给大户人家放猪放牛为生,吃尽了苦头。公元1344年,朱重八家乡发生了大旱灾,接着又是蝗灾和瘟疫。他父母和大哥在半个月里相继病死、饿死,家里穷得办不了丧事,多亏好心的邻居帮助,十六岁的朱重八才流着泪埋葬了亲人。家里除了几间破草房,再也没什么财产了,孤零零的朱重八只能靠吃树皮草根过日子。后来,他流落到皇觉寺,把头发剃掉当了和尚,混口饭吃。那年月,寺庙里的粮食也不多,朱重八只好到处流浪,捧着一口破钵化缘。化缘实际上就是讨饭,在淮河中游一带游食了三年以后,他又回到皇觉寺。
朱重八在这三年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许多人信奉白莲教和弥勒教,秘密地进行反对元朝的活动。朱重八也受到了影响。回到皇觉寺后,有一天他接到好朋友汤和的一封信,劝他去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开始的时候,他拿不定主意,后来有人发现了这封信,要告他和红巾军勾结,朱重八被迫逃走,决定投奔郭子兴。
郭子兴祖上本是曹州(今山东曹县)人。他的父亲郭公是个能说会道的相面先生。有一年他的父亲来到了安徽定远县。当地有个大财主,这大财主家里有个瞎眼女儿,嫁不出去,村里一个好事的人借口给财主相面,把郭公领到了这个财主的家里。相完面之后,这个好事的人就给郭公提起了亲。此时的郭公也是奔波在外处境困难,再加上他又看中了财主家里的钱财,便娶了这个瞎女人为妻,郭公自此得到了一份丰厚的财产。后来郭公夫妇生育了三个儿子,郭子兴排行老二,他们父子四人都很善于经营产业,几十年之后,郭家竟成了当地的大富豪,尤其是老二郭子兴,不但生财有道,而且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广交江湖朋友,在当地颇有名气。元朝末年,趁元朝的统治发生了危机,郭子兴就联合自己的江湖朋友,又纠结了一批人马,攻下了濠州城,树起义旗,后来势力越来越大,成了一支反元的主力军。
这一天朱重八直奔濠州城而来。在吊桥边,一个头包红巾的士兵上前拦住了他,大声喝道:“站住,干什么的?”朱重八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抖了抖身上的尘土,斜睥了那个士兵一眼,说:“来吃粮当兵的!”守门的士兵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年轻的和尚,心中不免有些犯疑,惟恐是元朝的奸细混进城里,喝令将这和尚捆起来,送到帅府详加盘问。几个士兵一拥而上,将朱重八结结实实地捆了起来,朱重八当然不服,一面奋力挣扎,一面大骂士兵无礼。
朱重八被押到了帅府,郭子兴把这个年轻的和尚仔细打量了一番,只见他虽然衣衫褴褛,满面灰尘,但身材却非常魁梧,特别是相貌与众不同:额头上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鼓包,下巴向前翘着,两边的颧骨突出,中间长了一个大大的鹰钩鼻子。乍一看有些丑陋但却显得格外精神。郭子兴对这个小和尚颇有好感,便开口问道:“小和尚,你不在家中孝敬父母,来到这兵荒马乱的地方做什么?”朱重八心里暗暗寻思,上面坐的这位将军说不定就是郭大帅了。他听见那将军向他问话,便毕恭毕敬地答道:“小僧父母早已双亡,几年前在城西皇觉寺出家,现在前来投奔郭大帅,想在郭大帅帐前效力,拯救天下百姓。”
“好!”郭子兴一听非常高兴,转身对一个亲兵说:“暂时就把他编到亲兵队里去吧!”
朱重八当上了郭子兴的亲兵,经常随郭子兴外出巡查。朱重八做和尚的时候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每逢打仗都是非常勇敢,因此朱重八颇受郭子兴的赏识。
郭子兴有个好朋友姓马,在郭子兴起兵那年病死。马公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孤女托给郭子兴照顾。郭子兴把女孩带回家里,交给妻子张夫人抚养,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这一天,郭子兴和夫人张氏在后堂闲谈,言语中谈到了他们的养女马姑娘。马姑娘今年已是十七岁了,按照当时的风俗,已经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了。老俩口整日为找不到一个称心的女婿发愁。这时张夫人想起了朱重八,便夸他精明强干,武艺高强,以后一定能帮助郭家成就大业。郭子兴听了大喜,急忙让丫环把朱重八叫来,要招他为婿。朱重八喜出望外。急忙双膝跪地,连连叩头谢恩。郭子兴又给他赐名“元璋”,字“周瑞”。朱重八真是感恩不尽。
自此之后,朱重八便有了正式的大名叫“朱元璋”。由于他成了郭元帅的女婿,在军中的地位就自然大大地提高了,大家都称他“朱公子”。
濠州的红巾军里,连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五个人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谁也不管谁。除郭子兴外,另外四个元帅都有点江湖气,不讲纪律。郭子兴渐渐看不惯他们,他们也对郭子兴有异议。时间一长,矛盾越来越深,四个人就合在一起,排挤郭子兴。有一次,郭子兴差点被他们害死,亏得朱元璋得到消息,把郭子兴救了出来。
朱元璋发现起义军的几个将帅胸襟狭窄,在他们手下做事,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回到老家,招兵买马。少年时代的伙伴徐达、汤和、吴良、周德等纷纷投奔他,不到十天功夫,就招募了七百多人。这些人和后来投奔来的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成了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还专门吸收了一些读书人,帮他出主意。定远有兄弟俩很有名气,哥哥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朱元璋就向他们请教打天下的道理。冯氏兄弟告诉朱元璋:“金陵(元朝叫集庆,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地理位置很重要。谁能先攻下这个地方,然后再派大将向四面征伐,收取民心,谁就能得天下。”朱元璋听了暗自点头,把这些道理都记在心里。定远还有个文人李善长,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也来找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学问,就留他在起义军里当谋士。有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打仗,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李善长说:“秦朝末年,也这样大乱过。汉高祖是平民出身,因为他气量大,能够用人才,又不乱杀人,只花了五年时间,就统一天下了。现在元朝政治这样混乱,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从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一心一意想学汉高祖刘邦。
朱元璋吸收了定远的一批地主武装,他的队伍扩大到两三万人。他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队伍,连续打下滁州、和州。公元1355年6月,郭子兴病死了,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部将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这年9月,在攻打集庆的时候郭天叙、张天祐被元军杀害。这样一来,朱元璋当了都元帅,郭子兴的部队全部归他指挥。
朱元璋独掌兵权以后,率领大军大破元朝水军,渡江攻打集庆,集庆五十多万军民投降。朱元璋进了集庆,出榜安民,把集庆改名应天府。从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
当朱元璋的势力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徐寿辉起义军的部将,后来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他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地广兵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公元1360年,他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朱元璋赶忙召集部下商量对付汉军的办法。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在今南京)死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新来的谋士刘基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朱元璋犹豫不决,散了会,把刘基单独留下来,问他有什么主意。刘基说:“我看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走的人就该杀!”
朱元璋说:“请问先生有什么办法打败敌人?”
刘基说:“敌人远道来侵犯,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您如果多用财物赏赐将士,再用一点伏兵,抓住汉军的弱点痛击,要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满心喜欢。两个人又商量了一阵,把计策定了下来。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把康茂才找来,对他说:“这次陈友谅来进攻,我要引他上钩,没有你帮助不行。请你写封信给陈友谅,假装投降,答应做他的内应;再给他一点假情报,要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说:“这事不难。我家有个守门的老仆,给陈友谅当过差。派他送信去,陈友谅准不会怀疑。”
康茂才回到家里,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了信,连夜叫老仆赶到采石,求见陈友谅。陈友谅见了老仆送来的信,果然并不怀疑,问老仆说:“康公现在哪里?”
老仆回答说:“现在他带了一支人马,驻守江东桥,专等大王去。”
陈友谅连忙又问:“江东桥是什么样子?”
老仆说:“是座木桥,容易认得出来。”
陈友谅跟老仆谈了一阵,吩咐左右摆上酒菜,让老仆饱饱地吃了一顿,才打发他回去。临走的时候,陈友谅对老仆说:“你回去跟康公说,我马上就去江东桥,到了桥边,我叫几声‘老康’,请他马上接应。”
老仆回去后,把陈友谅的话全向朱元璋回报了。朱元璋连声叫好,当夜派人把江东的木桥拆掉,改成一座石桥。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逃兵那儿得到情报,弄清楚他们进攻的路线,就让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信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人已经到来,举起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
陈友谅自从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由他亲自带领,直驶江东桥。哪想到到了约定地点,竟没见木桥,只有石桥。陈友谅的部将们都起了疑心。陈友谅想,别管他是石桥还是木桥,只要找到康茂才就好。他就到石桥旁边,一连喊了几声“老康”,也没人答应。陈友谅这才想到自己上了当,急忙命令船队撤退。
朱元璋发现敌人中计,立刻叫兵士举起黄旗,发动进攻。一霎眼间,战鼓齐鸣,岸上伏兵一起杀出,水港里的水军也加入战斗。
陈友谅受到突然袭击,几万大军一下子乱了套,被杀死的和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两万兵士、一百多艘战船全被朱元璋的将士俘获。陈友谅在部将保护下,抢了一条小船,总算逃了命。
这一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回去养精蓄锐,决心要报这个仇。过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朱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湖里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朱元璋的水军,却多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双方连续打了三天,朱军都失败了。
部将郭兴跟朱元璋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远,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装载着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延烧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
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在陈友谅突围的时候,朱军一阵乱箭,把陈友谅射死。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后,自称吴王。
自从刘福通牺牲以后,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的领导。到了这时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胀起来,觉得留着小明王对他是个障碍。公元1366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淹死了小明王。
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月,徐达按照朱元璋的计划,没费大力就攻下了山东、河南,元朝的军队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根本就挡不住北伐军的进攻。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做了皇帝,国号“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北伐军乘胜进军。这年七月,各路明军在山东德州集结,然后分水陆两路沿着运河北上,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大都。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占领了长芦、青州,然后攻占直沽。直沽失守的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吓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很快,又丢了通州。无奈之下,元顺帝率领后妃、太子和文武大臣一百多人,从建德门逃出了大都,奔向北方茫茫的草原。
几天之后,明军攻占了大都,元朝灭亡了。朱元璋把大都改称北平,明朝正式取代了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