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铁面无私

包公,真名叫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人。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这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民间流传着包公的许多故事,最有名的可以说就是“铡美案”了。这个故事在各种戏剧里都表演过,说的是一个叫陈世美的人,出身贫苦,但是学习勤奋,后来考上了状元。他在考中状元以前已经娶了一个妻子,叫秦香莲,而且有了两个孩子。可是考中状元后他又跟一位公主结了婚,摇身一变成了驸马。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辛辛苦苦地赶到京城找到陈世美,陈世美竟说不认识他们,而且还派一个武官要杀死他们。那个武官不忍心杀死秦香莲和两个小孩子,在告诉秦香莲真实情况以后,拔出刀来自杀了。于是秦香莲就到开封府衙门告状,而当时的开封府尹正是包公。

包公看完秦香莲的状子,心里很气愤,在详细调查和审问之后,决定处死陈世美。这时,公主、皇后还有许多大官都来为陈世美求情,被包公拒绝以后又吓唬包公要撤他的职。包公不害怕丢掉乌纱帽,坚持己见,用铡刀处死了陈世美。

包拯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包公听完他的话,想了一会儿,说:“既然你的牛的舌头已经被割掉了,你就把它杀了做成熟牛肉卖了吧。”

农民听了很生气,心里想:包公是不是糊涂了?他不久前不是贴出告示不准百姓私自宰杀耕牛吗?怎么现在春耕农忙的时候又要我杀牛呢?于是他回答:“老爷,我怎么能杀掉呢?我是来求您抓住那个割了牛舌头的人的呀。”

“啪”,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说:“叫你杀牛你就杀,一个牛舌头算得了什么?”

农民抹着眼泪走了,回家以后果真把牛杀了。

第二天,有一个人兴冲冲地跑来向包公告那个农民的状,说那个农民杀了牛,应该受到处罚。包公盯着那个人,眼睛一眨也不眨,直到他把话说完,然后大喝一声:“你为什么要割掉他家牛的舌头,又来陷害他?”

那人听包公这么一问,吓得瘫倒在地上,乖乖地认罪了。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自此以后,包拯断案如神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后又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的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整顿一下这种腐败的风气。

按照宋朝的规矩,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废除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也无法做手脚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调查之后发现,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仔细检查之后,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怕仁宗真的追究起来,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再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费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

包拯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得知了包拯的这个事迹后,知道没有空子可钻,也只好罢休。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妇孺儿童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最终提升他为枢密副使。当时北宋朝廷积极与契丹妥协投降,文武官吏贪污腐化成风,包公对此很不满,不断向皇帝提意见。

有一个叫张尧佐的人,因为他的侄女得到仁宗的宠爱而做官一直做到了三司使的高位,管理了全国的贡赋和财政事务。他十分贪婪,对老百姓大加搜刮,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有许多官员向仁宗告张尧佐的状,都被扣住了。

包公知道了这些情况,亲自去拜见仁宗,并且和几个大官联名上书,要求撤掉张尧佐的三司使的官。在包公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宋仁宗尽管心里不愿意,还是照办了。

对权贵,包公从来都敢于正面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经他手处理的贪婪无能的官吏不计其数;对自己的亲戚,一旦有人犯了法,包公照样不会轻易饶恕。

在庐州做官的时候,包公的一个舅舅横行霸道,抢占农田,告发他的状纸叠起来就有厚厚一大摞。包公在家乡做官,他的舅舅以为有了牢固的靠山,就更加放肆。没想到包公六亲不认,亲自审问舅舅,在大堂上重打了40大板。板子落在他舅舅身上发出的“啪啪”的声音,把围观的其他亲戚吓得直发抖,他们再也不敢倚仗包公的权势干违法的事了。

看到包公执法如山,对亲戚犯罪不留丝毫情面,老百姓就更敬重他了。

包公一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他自己生活非常俭朴。他病死前,曾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坟地上。包拯死后,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