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祖先是邠州人(现在的陕西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母亲改嫁给了一个姓朱的人,他也就跟着姓了朱。等他到懂事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告别了母亲去应天府(现在河南省商丘市)读书。他读书非常刻苦,常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范仲淹考上了进士。他当官后,终于又改姓范。
范仲淹一生做过大大小小的官,为人正直,经常给皇帝提意见。他读的书很多,而且他特别喜欢谈论天下的大事,每次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他知道范仲淹的忠心,所以接受了范仲淹提出的一些建议。
有一年,全国发生了大蝗灾和大旱灾,特别是江淮和京东一带更是严重。老百姓吃不上饭,生活很悲惨。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很着急。他请求宋仁宗派人到各地去察看灾情,皇帝没有答应。范仲淹非常着急。他对皇帝说:“皇上,如果您在宫里半天不吃饭,能受得了吗?”仁宗这才被说服,他派范仲淹作为使臣,去救济慰问江淮一带受灾的老百姓。不管是到了哪里,范仲淹都要命令当地的官吏把粮仓打开,发粮食给老百姓吃。他还取消了受灾地区的各种苛捐杂税。
后来,范仲淹被派到苏州去当官,那里正在发大水,洪水淹没了很多农田。范仲淹一到苏州,就亲自带人观察水情,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宋仁宗看到范仲淹做官不忘老百姓,很是高兴,就把他调回首都,当上了吏部员外郎,并且任开封府知府。范仲淹做人坦率,见到不顺眼的事情,就一定要批评,他这副脾气得罪了不少人。
当时,做宰相的是一个叫吕夷简的人,他权力很大,而且喜欢安排自己的亲戚朋友做官,所以身边的人很多在朝廷里做了大官。范仲淹看到这种自私的行为,生气地写了一篇《百官图》批评吕夷简,说他用人不按照次序,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像他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宰相。吕夷简看到后很不高兴。
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认为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一天,宋仁宗忽然召见范仲淹和另一个大官富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内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恍然大悟,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一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主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一生多次被贬,但他的正直高尚的性格却从来没有改变过。他为人善良,在家里孝敬自己的母亲,生活简单朴素;在外面,他家乡的族人和他做官呆过的地方的人,很多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他还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工于诗词散文。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