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字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寇准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父亲寇湘博古通今,擅长书法、绘画,在诗词文章方面也很有声望,曾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王室秘书),因屡建奇功,被封为三国公(即燕国公、陈国公、晋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即宰相)。由于他天赋极好,又兼刻苦攻读,年纪轻轻便脱颖而出,十四岁就写出了不少优秀诗篇,十五岁就能精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就考中进士,当了一段时间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jiǒng)器重。
寇准敢于直言进谏。一次,寇准上朝,恰逢众官建言与契丹议和。当即提出异议:契丹屡屡犯我边疆,只应加派劲兵驻守,不可与之议和。他亟陈利害,说得十分入理。因此,寇准受到太宗赏识,旋即被擢升为枢密院直学士(掌最高军事机关中的机密文书)。
宋太宗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常常征求寇准的意见,他也常能直言往诉。一次,寇准奏事,因言语不合,惹得太宗发怒,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扯住衣角,让太宗坐下,继续劝谏,直至事决之后才罢。太宗息怒后,细思寇准忠直举止,甚是嘉许。说道:“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
公元991年春,天大旱,又闹蝗灾。宋太宗召集大臣,议论施政得失。大臣多推说“天意”,虚辞搪塞。寇准却借题发挥说:“《尚书·洪范》有言,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形与影、音与响一样。大旱的征兆,似是谴责刑罚不当。”太宗一听,满脸怒气,起身退朝。
过了一会,宋太宗稍稍心平气和,又传命召见寇准,问道:“卿言刑罚不当,究竟有何根据?”寇准说:“愿把中书省、枢密院二府长官召来,我当面评议得失。”
宋太宗立即宣唤二府长官王沔等人。寇准面对机要大臣,严辞斥责道:“此前不久,祖吉、王淮枉法受贿。祖吉赃少,竟被判处死刑;王淮监守自盗,侵吞国家资财多至千万,却因是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沔之弟,只受杖刑,事后照例为官。这不是执法不公吗?”太宗当即质问王沔有无其事,王沔连连叩头谢罪。太宗喝斥,大煞了二府的邪气。
从此,宋太宗更认为寇准忠正廉直,可委以大任,先后授任为左谏议大夫(谏院最高长官)枢密副使(枢密院副长官)等职。不久,又把用通天犀制作的两条珍贵玉带赐给寇准一条。
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公元998年,宋真宗赵恒即位,成为北宋第三个皇帝,这时北方边境经常受到辽国军队的侵扰,老百姓无法正常生活。宋辽两国多次打仗,虽然互有胜负,但宋军仍处劣势。而此时辽国圣宗皇帝在萧太后辅佐下,正进入国力鼎盛时期,一心想侵占中原广大地区。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于是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希望他施展雄才大略,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辽国重兵压境,真宗皇帝六神无主,在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对策时,朝中投降派占据上风,说要么投降,要么迁都南逃……满朝百官面面相觑。这时,只有寇准一人挺身而出,主张坚决抗击强敌。他痛斥了投降谬论,甘愿只身前往敌营与其谈判退敌。在寇准大气凛然的感召下,真宗皇帝亲临澶州前线督战。宋军士气大振,一战打死辽军主将萧兰达,大大挫败了辽圣宗的锐气,终于迫使辽国暂时停止了军事进攻,转为观望诱降。寇准主张乘胜出击,扩大战果,收复广大失地,可是宋真宗执意议和,求得苟且偷安。在困难的形势下寇准对受命前往辽方谈判的特使曹利用做了限格的限制,说:“皇上已答应辽方要求一百万白银的赔款,但你去谈判签约只准答应三十万。要是超过了这个数目,我就杀你的头!”结果真的迫使辽国做了让步。于是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北宋政权稳定。辽国退兵后,全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这一年,寇准从京都回到渭南故乡探亲,四乡八邻闻风后相迎至十里开外,大路两边全摆满了猪羊酒肉礼物,寇准下马步行一一答谢父老乡亲,但对礼物一概坚辞不受。等他进了老家时,却发现厅堂之中早已设下寿幛、寿匾,寿桃、寿面、寿点也一应俱全。这时,他才想起正是五十寿辰之日,他再三邀请父老乡亲一起开宴欢饮。酒过三巡,有一老汉捧上精美的礼盒,请寇相过目。在众人催促下,寇准开盒观看,原来盒中摆着五十只晶莹剔透、恍若水晶一样的点心。点心上面有一张红纸,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洁白不染尘。”下面的落款是:渭南众乡亲。
寇准不能辜负家乡父老的盛情,只好收下礼物。但这件事却使他时时提醒自己:不管日后自己当官还是不当官,都得永保清正廉洁,都得处处为民作主。
寇准一生中数次大起大落,所到之处百姓均以“寇青天”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