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和李清照是同乡。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灭亡十三年了,他的家乡处在金国的统治之下。不久,辛弃疾的父母亲都死了,他就跟着祖父辛赞一起生活。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他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当时领导二十多万抗金义军的领袖耿京。

辛弃疾有个朋友叫义端,是个和尚。因为金兵抢走了他积存的金银财宝,义端就率领一千多人起义反对金国,并且也把队伍带去投奔耿京。义端不服从别人的领导,总想把起义军的大权骗到自己手里,他的阴谋没有得逞,就想去投降金军。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光火,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战败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义军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将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决心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到济州城的时候,张安国正在和金军主帅喝酒。他以为辛弃疾是来归顺他的,就接见了辛弃疾。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辛弃疾二话不说,一手举剑,一手抓住张安国,手下王世隆迅速地拿出绳子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有愿意抗金的,就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多数兵士原来跟过耿京,辛弃疾一号召,立刻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查清楚张安国的罪行,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他在四十二岁那年,受朝廷官僚打击,被罢免了官职,心中非常忧虑,常常为南宋江山感到悲哀,就用诗词来抒发心中的感情。

辛弃疾写的词,有时充满了爱国的热情和抗金必胜的信心,有时又表现出雄心壮志没法实现的沉重和忧郁的心情。人们看了他写的词,有时会受到很大的鼓舞,有时又会和他一起感到悲哀。由于辛弃疾词写得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以豪放为主,人们就把他和北宋的大词人苏轼合称“苏辛”。

到了辛弃疾晚年,南宋的北伐都没有成功,未能把中原收复。辛弃疾感到南宋再也没有希望了,却又不忘为国效力。他写了一首词来抒发这种感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的意思是:千古的江山还在,孙权一样的英雄却没有了。所有的辉煌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洗涮得干干净净。想起当年,刘裕的大举北伐多么宏大壮观。宋文帝刘义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北伐,落得大败而还。四十三年后,金军攻打了扬州。可现在,南宋统治者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是谁问的,廉颇老了,还能吃很多的饭,带兵打仗吗?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虽然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没人能了解他、任用他的愤懑情怀。

晚年韩侂胄当政,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临死前辛弃疾用尽所有的力气连喊“杀贼!杀贼!”就去世了。

辛弃疾一生以词明世,其《稼轩词》620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被后人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