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至死不忘忧国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并且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

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军南侵,陆游的父亲陆宰带着全家逃跑了。在过淮河的船上,陆游的母亲生下了他。陆游开始懂事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教他识字、写诗。陆游很快就爱上了诗文,学习很认真,读了很多书,懂了很多事。陆宰还常常给陆游讲岳飞和其他人的抗金故事,陆游常常听得入了迷。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想着要抗击金军、报效国家了。陆游18岁开始写诗,不久就写得一手好诗。他二十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二十九岁那年,陆游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秦也参加这次考试。秦桧在考试前就暗示考官,要让秦埙得第一名。考官没买他的账,还是秉公办事,让陆游中了第一名,这件事使秦桧十分恼火。到了第二年,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主考官发现陆游的文才,又想让他名列前茅。秦桧得知这件事,更是生气,说陆游的文章里有抗金的字句,要查办他,还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陆游考试的资格,并要追究两浙地区试官的责任,陆游只好逃回他的老家山阴,呆了五年,他刻苦地练习武功剑术,还从他的朋友处借来《孙子兵法》,认真地学习,他希望有一天能出征报效国家。到陆游三十四岁的时候,朝廷才派他到福建宁德县当主簿,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可陆游还是很高兴。过了一年,陆游来到临安当官,有机会接近皇上,他向皇上提了好几次建议,让他奋发图强,可是,皇帝赵构根本不听陆游的话,还把他免职了。

不久,金军又攻打南宋。宋高宗主动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他听说陆游很有才学,就把他召到朝廷,赐给他进士出身,让他在朝廷上担任起草重要文书的工作。

公元1163年,宋孝宗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将张做枢密使,派他出兵北伐,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手下的两名主将又相互猜忌,发生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一个败仗,宋军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陆游在山阴居住了三年,生活非常贫困。乾道五年,陆游已经四十岁了,朝廷才又派他到四川夔州去当通判的小官。这次长途的旅游,使陆游看到了长江流域的很多名山河流,了解了很多民情。从此,陆游写诗的思路更加开阔,题材也更加丰富了,写出了很多有社会意义的诗。

又过了几年,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把他请到汉中去,做他的幕僚。汉中接近抗金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里去,也许有机会参加抗金战斗,为收复失地出一份力量,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命。到了那里,他曾经骑马到大散关边,观察金人占领的地区。在王炎衙门里,他常常亲眼看见金军占领区的老百姓,冒着危险给宋军送来军事情报。这些情景使他对抗金前途充满了希望。

他经过详细考察之后,向王炎提出一个计划。他认为恢复中原一定要先收复长安,要王炎在汉中积蓄军粮,训练队伍,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可以进攻。但是,当时临安的南宋朝廷并没有北伐的打算,川陕一带的将领大多骄横腐败,王炎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更谈不上按照陆游的意见出兵。陆游的满怀希望又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

后来,陆游的朋友范成大回到临安去做官,他给宋孝宗看陆游的诗,宋孝宗非常感动,就把陆游调到福建去做官。不久,陆游又到了江西抚州(现在的江西省临川县)去做官。陆游不管在哪里做官,工作都非常认真,常常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可是因为有抗金思想,投降派大官就一直罢免他。所以陆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过着很清贫的田园生活。

时间就这样地流逝而去了,南宋王朝接连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就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公元1206年,韩担任宰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这使陆游十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准备充分,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最后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挣扎着写下最后一首有名的诗,名叫《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他在死之前惟一感到悲哀的是南宋还没有统一中国。他告诉他儿子,等到南宋的军队收复了中原的那一天,千万不要忘记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好让他在九泉之下不再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