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才女无双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现在的山东省济南市)人。父亲是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学问很深。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很会写词。李清照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亲就开始教她写词、诗和散文,整日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做妻子。赵明诚酷好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婚后一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

李清照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太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半月一次的相逢就像一年一度的七夕。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太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只见他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寻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清醒过来,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他们游过了大相国寺,进到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当时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赵明诚常拿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到大相国寺去。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庙会上摆满了各种商品,也有出卖书籍、古玩和碑帖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后来,赵明诚做了官,他拿到的俸禄除了用来买吃穿等生活用品外,就全部用来买书画和有价值的古董。赵明诚把这些东西买回家之后,经常已是天黑,就和妻子李清照在吃完晚饭后,点起一支蜡烛一起欣赏买来的东西,直到蜡烛烧完了才休息。

李清照和赵明诚都会背很多的古书,他俩一有空的时候,就一起做游戏,由一个人说出一个古代的事情,另一个人就说出这个事情记载在什么书的第几卷、第几页,谁要说错了就罚喝一杯酒。

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不料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赵明诚性情淡泊,归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

又过了几年,赵明诚被派到外地去做官,把李清照留在家里。李清照多么想和丈夫在一起生活、一起填词、一起做游戏啊!她就用词的形式写信给赵明诚。这些信文词都特别优美,饱含着感情,让赵明诚看了非常感动,他也常常写词给李清照。有一年的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李清照一个人在家里饮酒,观赏菊花,觉得丈夫不在身边,很寂寞。她马上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词,叫《醉花阴》:“薄雾浓云秋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妙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李清照想丈夫赵明诚想得发愁,身体也因为吃不下、睡不好,比菊花还瘦。

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了赵明诚。赵明诚看了之后,非常感动,觉得真是写得太好了。他决心要写一首比妻子还好的词,就关起门来,不接见任何人,自己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赵明诚把李清照的那首和自己的五十首混在一起,给他的朋友看,让他评一评哪一首最好。结果,他的朋友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写得最好,这正是李清照写的。

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后来,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一路南逃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车。金兵攻下青州后,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到了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临走时候,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坚定地说:“看着办吧。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像看作自己生命一样。”

想不到赵明诚一去,得了一场疟疾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伤心不已。但是最要紧的还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把文物保护好。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二万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托人带到洪州。没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了。

一晃五年过去了,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四处流亡,先后到了越州、台州、温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

又是两年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猛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的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发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下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深情地抚摸着,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僻啪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友。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又是八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

完成后,她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接着连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去,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为艰苦曲折,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所以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后期她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思项羽》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