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的东坡区)人。苏轼二十岁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后,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天,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的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而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很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使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喜悦就不用说了。但是苏洵另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期,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都上进了,才发愤读书。过了一年他考进士没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大。
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纪轻轻都考中了,怎么能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欧阳修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父子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合起来称做“三苏”。
当初苏东坡和他弟弟都中进士时,本来兄弟两个马上就可以去做官的,但是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这时突然病死在眉山老家了。得到这个消息,他们父子三人急忙赶回去奔丧。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兄弟俩便在家里守孝三年,然后才去京城接受封官。
苏东坡先是在凤翔府做太守的助手。仁宗死后,英宗即位,这时苏东坡回到了京城,得到了一个能在皇帝身边工作的职务。
没两年,苏东坡的妻子王弗也因病去世了,他心里十分难过,在山东诸城县做官的时候(这时他已经不在京城里),几次梦见妻子和他相会。他禁不住热泪横流,就写了一首词,诉说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可是又过了不到一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又病死在京城,这对苏东坡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做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
苏东坡也认为王安石改革改得太快了。他从“庆历新政”中吸取了经验教训,认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于是,他有一次在神宗召见他的时候说:“皇上,任命文武官员,不怕他们不聪明、不勤奋、不果断,而是怕他们处理公事太急躁,用人容易激动。希望您能使他们镇静下来,自然轻松处理政事。”他话里提到的“他们”,指的是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
神宗看到苏东坡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心里很高兴,就对他说:“我要好好想一想。”
就在这一年七月,苏东坡主动要求外调,去杭州做通判,帮助杭州的长官处理事务。
杭州的西湖现在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名胜,可是在当时却不是这样。西湖水经常在暴雨过后涌出来,淹没附近的农田。苏东坡到任之后,召集当地老百姓,在西湖上修了一条堤,控制了西湖水的泛滥。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条堤称为“苏堤”。现在西湖还有“苏堤春晓”这一有名的风景。
有一次,苏东坡到山上游玩,来到了一座道观。观里有一个道士,看见苏东坡穿得很朴素,态度就很冷淡。他指着一张椅子,冷冷地说:“坐!”又对小童说:“茶!”在随便交谈了几句话以后,道人发现这个人不像普通人,为了表示尊敬,他亲自摆下一张椅子,说:“请坐!”接着又叫道“敬茶”。苏东坡一点也不生气,继续和道士说话。道士又问苏东坡的名字,苏东坡说:“我是杭州通判苏轼。”道士听后大吃一惊,连忙站起身来,请苏东坡到他的客厅去,十分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小童:“敬香茶!”苏东坡看这个道士很势利,心里想要骂他一下。临走前,道士让苏东坡写字留念,苏东坡不加思索,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看了这副对联,道士的脸“腾”地一下红了。
后来,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诗,讽刺这些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谤朝廷,大逆不道。他们撤了苏轼的职,把他押解到东京,关在大狱里,想把他处死。苏轼在牢监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
仁宗活着的时候曾说过:“我今天得到了苏轼、苏辙两个文人,可惜我已经用不上他们了,那么我把他们留给我的后代,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因此,神宗最终决定免去苏东坡的死罪,把他贬到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穷得无法生活,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感情。
在黄州的西北靠近长江的地方有一座山,山靠着江边有一面石壁,颜色褐红,被称为赤壁。苏东坡经常和一些朋友到赤壁那儿游览,每次都写有词赋留传后世。他先后写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直为后人所称颂。词的上半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不过苏轼这次在地理上也出了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
几年后,司马光上台了,苏东坡回到京城做官。后来因为变法派重新上台又把他赶出京城,最后贬到海南。在他为官之地,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欧阳修一起建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
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
苏轼的书法也是一绝,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苏轼还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史人之一,苏轼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他画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
总之,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在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