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仅十岁的太子赵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的名有个来由,那是因为他的父亲司马池,在真宗时在光山做过县令,而司马光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因此名叫“光”。

司马光像

传说司马光小时候特别聪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淹死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年幼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为流传。

司马光特别喜欢读史书,五六岁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背诵《论语》、《孟子》了。七岁那年,他熟读了《左传》,并且经常讲给家里人听。《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徒弟的言行的书,《孟子》则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4年的历史。这些书籍深深吸引了小司马光,以后他能写出《资治通鉴》来,和这些书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由于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司马光在考中进士做了官以后,继续钻研历史。在长期的研究中,司马光发现中国的历史书虽然很多,但记载从远古一直到当代历史的书却一本也没有。为了让人们完整地了解历史,司马光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一部。司马光给这本书取了个名字叫《通志》,意思是通古达今的历史。

过了几年,宋英宗召见司马光,问他编写得怎么样了。司马光回答说:“皇上,我已经编完了八卷《通志》,写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起(公元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195年的历史,请皇上看看吧。”

英宗看了一些目录和章节内容,很高兴,鼓励司马光继续写下去,并且建议司马光可以找一些熟悉历史的人合作。

司马光听了英宗的指示,回去以后马上组织书局,请了刘攽、刘絮、范祖禹等人,由他自己担任主编,其他人按朝代一人写一段历史。

不久,英宗病死,继位的神宗对《通志》的编写也很重视。神宗看到书里记载了不少前人的治国处事的经验,觉得十分有价值,就建议司马光不如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这就是《资治通鉴》名字的由来。

从神宗即位到神宗去世前一年,司马光出任西京御史台,在洛阳继续编写《资治通鉴》,这个时期正好也是王安石变法维新的时期。和拥护变法的“新党”相反,司马光是“旧党”,他极力反对变法,认为祖宗的法规不可以改革,攻击王安石改革是为了夺取富人们的利益。他曾经对皇帝说:“我和王安石两个,就像冰块和火炭不能放在一起,冬天和夏天不可能同时出现一样。”这说明他和王安石是极端对立的。实际上,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变法以前是要好的朋友。司马光为人朴素耿直,仁宗的时候,京城里他和王安石、韩维、吕公著四个人最要好。后来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却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因为他看到范仲淹的改革在大官僚的打击下失败了。

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很生气,但是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司马光把他的看法用历史资料表达出来,所以《资治通鉴》是为大地主大官僚说话的。这本书几乎花费了司马光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写,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他害怕自己睡得过了头,动手设计了一个圆木枕头,只要脑袋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到一边,把他惊醒。他把这个枕头叫做“警枕”,意思是防止自己睡得过久。司马光这种刻苦做学问的态度一直被后人所称赞,“警枕”也成了一段历史佳话。

《资治通鉴》的编写经历了英宗、神宗两代皇帝,前后共用了19年的时间。它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论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史实,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编写了一部294卷的编年史(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的一种体裁)。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朝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言语也作了记录。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人们因此把司马光和写《史记》的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合在一起叫做“两司马”。

司马光很耿直,写书时也是这样。他在《资治通鉴》里,不仅赞扬了每个皇帝做了好事的一面,也指出了他们残酷镇压老百姓、迷信荒唐的一面。这部书参考了三百多种参考书,并且作了认真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宋代以前的历史,都喜欢把《资治通鉴》拿来作参考。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不太好!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安石的变法,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

公元1086年,司马光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不久郁郁死去。而司马光也在同年九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