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和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十四州的武平、据有两川汉中四十五州的后蜀、据有岭南六十州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等割据政权。
宋太祖雄心勃勃,也准备像秦始皇、唐太宗一样,出兵统一全国。
宋太祖把自己的弟弟和赵普叫来。宋太祖的弟弟叫赵匡义,当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赵匡义就改名为赵光义了。宋太祖对他们俩说:“大丈夫应该有远大的志向,朕准备派兵灭掉周围这些小国。你们看这仗该怎么打?”
赵普说:“北方的辽国势力很大,不好打。南方的国家地盘小,兵也少,容易打。另外,南方很富裕,如果打下了南方,我们就能得到很多粮钱,我们大宋的力量会越来越强,然后再派大将打北汉和辽,万岁以为如何?”
赵光义接着说:“南方小国之间闹矛盾,心不齐,我们正好一个个把它们消灭掉。”宋太祖最后说:“二位说的和朕想的一样,我们就来个先南后北!”
宋太祖花了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武平、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只留下南唐和吴越等割据政权。
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割据政权,那里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国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无能的人,使得国力渐渐衰弱。
最后的一个国主李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仁美带领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曹彬从荆南带领水军沿江东下,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潘仁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辽阔的江面挡住了进军的道路。
有人向宋军献计,如果用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桥,步兵就可以全部顺利过江。潘仁美听了这个计策,马上赶造浮桥。这个消息传到南唐的国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喝酒。李后主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搭浮桥过江的,一定办不成!”
后主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早说他们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
过了三天,宋军搭好浮桥,潘仁美的步兵像在陆地上行军一样,跨过长江。南唐的守将败的败,降的降。十万宋军很快就打到金陵城边。
那时候,李后主还正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宋军到了城外,他还蒙在鼓里。有一天,他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这才大吃一惊,回宫以后派大臣徐
徐铉见了宋太祖说:“李煜待陛下,就像儿子待父亲一样孝顺,为什么还要讨伐他?”
宋太祖反问说:“那么你来说说,父亲和儿子能分成两家吗?”
徐铉没话说,回到金陵向李后主回报。过了一个月,宋军围城越来越紧,李后主又派徐铉到东京去。
徐铉苦苦恳求宋太祖不要进攻金陵,宋太祖听得不耐烦,一手按住利剑,怒气冲冲地说:“你不要多说了!李煜并没有什么罪,但是现在天下一家,我的床边怎么能让别人睡着打呼噜呢!”
徐铉眼看再恳求也没用,只好再回到金陵。李后主听了回报,知道求和没有希望,连忙调动驻守上江的十五万大军来救。兵到皖口,受到宋军两路夹攻。南唐军放火烧宋军。谁知正碰到刮北风,火反烧了自己。南唐军全军覆没。
曹彬派人进城告诉李后主,劝他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毁灭。后主还想拖下去,曹彬就下令攻城。
第二天,城被攻破了。曹彬率领宋军整队进城,秩序井然。李后主叫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杀,但是毕竟没有这个勇气。最后还是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李后主被押到东京,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但是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心里十分辛酸,每天流着眼泪过日子。他本来是写词的能手,在这段时期里,写了一些感情忧伤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这段时期词作中的名句。
李煜在位十五年,亡国后赵匡胤爱其才,对他还礼遇有加,但两年后他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死时年仅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