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西天取经

玄奘,原名叫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缑音gōu)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儒学之家。因为他精通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所以又被后人尊称为“三藏法师”、“唐三藏”,俗称唐僧。十岁时,由于家道中落,随早年出家为僧的二哥陈素来到了洛阳净土寺,从此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隋炀帝大业十年,十三岁的玄奘以他对佛教浓厚的情感和对佛理不凡的悟性,被朝廷特准出家为僧。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去天竺学习佛教。

公元629年,玄奘从当时中国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出发,开始了向印度那烂陀寺的万里长征。那烂陀寺是佛教的最高学府,当时建寺已有七百多年,可以说那烂陀寺代表印度佛学权威,也是世界其它地区佛教徒向往的地方。

他先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门关。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之后,玄奘单枪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约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垒。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躲不过,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穿越沙漠呢。玄奘想返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到达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茫茫一片,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持不住昏倒在沙漠里。到了第五天半夜,刮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了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王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地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坚持不肯。麹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了二十五人,三十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二十四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碎叶城(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从此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他们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个人祭神。船中的强盗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解释也没有用,只好闭着眼睛念起经来。说也凑巧,这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强盗害怕起来,赶快跪下忏悔,把玄奘放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还认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保护呢。

玄奘辗转四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求学取经的主要目的地——印度摩揭陀王国的那烂陀寺。

玄奘在这里苦学五年,学习了最难懂的佛典《瑜珈论》,钻研了寺中收藏的各类佛学经典,并学会了梵文及印度的多种方言。在那烂陀寺,除戒贤大师通晓全部经论外,能通解二十部经论的有一千人,三十部的有五百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玄奘便是十人中的一位。但是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为广涉佛理暂别那烂陀寺,用五年多时间,游访了整个印度,博采众家论理之长,当他返回那烂陀寺的时候,已是一位誉满全印度的高僧了。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他的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季)为玄奘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讲学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成功。从此玄奘在印度佛教界就更加名声显赫了。

玄奘功成名就之后,于公元643年春天,携带佛经657部及佛像、舍利、花果种子等,踏上了东返祖国的路途。历时两年的艰苦跋涉,于公元645年初,回到了离别十几载的都城长安。

玄奘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这以后,玄奘在唐王朝的大力支持下,继续潜心研究佛学理论,并广设论坛,讲经论法,收中外弟子数千人,为唐朝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佛教学者,并创立了我国佛教一大宗派——法相宗。他的日本弟子道昭返国后开创了日本的法相宗,流传至今。朝鲜弟子圆测回国后传教,形成了朝鲜的法相宗。

他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将他在十多年的取经生活中所游历的一百多个国家加以分类记叙,一一陈述了各国的历史沿革、地理区划、民族源流、物产气候、文化政治等,内容广泛,至今仍是研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整个中亚细亚古代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十九世纪以来,《大唐西域记》已先后被译成法、英、日、德等国文字。现代考古学者,依据该书对古代印度和中亚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玄奘不仅是一位学识精深的高僧,还是一位成绩卓越的翻译家。他主持翻译了各类佛教经典75部,1335卷,占唐代新译佛经的一半以上。

玄奘的文化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他西行取经的主观目的和直接效果,在中国以及东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国际公认的杰出翻译家和佛学理论家,而且是中古时代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在十七年中行走了五万里,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也十分罕见。他的游记早已被公认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玄奘的事迹轰动一时,也引发了历代文人的情思和灵感,从唐代开始,文人们就以艺术手法把它神化,宋代出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后来发展到明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一千多年来,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为人们喜闻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