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兵撤出开封的时候,后晋大将刘知远在太原称帝,率领大军南下。一路上军纪严明,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各地辽将听到风声,慌忙逃走。刘知远很快收复了洛阳、汴京。这年六月,刘知远定都汴京,改国号为汉。这就是后汉高祖。
刘知远只做了十个月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以后,后汉内部发生动乱。汉隐帝嫌手下将领权力太大,秘密派人到邺都杀害大将郭威,激起郭威发动兵变。公元950年,郭威推翻了后汉,被将士拥戴为皇帝。
第二年,郭威在汴京即位,国号周,就是后周太祖。周太祖出身贫苦,懂得民间疾苦;也读过一些书,注意重用人才,改革政治。在他的治理下,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开始好转。
后周建国的时候,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不服后周统治,占据太原,割据一方,历史上称为北汉(十国之一)。刘崇为了跟后周对抗,投靠辽朝,拜辽主为“叔皇帝”,自称“侄皇帝”,多次在辽兵帮助下进犯周朝,都被周太祖打败。
公元954年,周太祖死去,柴荣继承皇位,这就是周世宗。周世宗柴荣,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父亲柴守礼,是后周太祖郭威妻子郭氏的哥哥,柴荣被姑父郭威收养后改名为郭荣。成人之前由于家道中落,柴荣就投奔姑父家。郭威见他为人厚道,办事也认真谨慎,加上郭威当时还没有儿子,家境也不太好,就将柴荣收为养子,而且让他帮着做些生意,管理家政。柴荣也很能干,精心经营,还和其他的商人一起到南方去贩卖茶叶等物,以贴补家用。柴荣除了做生意之外还不忘读书练武,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出众人才。
后汉时,郭威任枢密使,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柴荣也不再经商,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开始进入政界。等郭威从邺都发兵进军开封时他奉命看守邺都,抵御契丹。不久养父做了后周天子,他也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又封太原郡侯。柴荣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澶州遭洪水袭击后,他又率领军民重修道路,拓宽街道,扩建都城,受到官民的好评。由于郭威的儿子们在国都政变时全被杀死,郭威就将希望寄托在惟一的养子身上,想再委以重任,但王峻经常阻挠,等王峻被贬后,才让柴荣担任了开封尹,加封晋王。
养父死后,柴荣被众人拥立继位,柴荣继承了郭威的大业。刚继位时,柴荣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在周世宗称帝不到十天,北汉世祖刘崇就领兵南下。想趁郭威刚死的有利时机,联合契丹效仿石敬瑭灭后周。刘崇派人到契丹求兵相助,契丹辽穆宗派杨衮率领骑兵上万人,还有奚部等部落军队五万多人,对外号称十万,配合刘崇进攻后周。
消息传到汴京,周世宗立刻召集大臣商量。他提出要亲自带兵抵抗。大臣们说:“陛下刚刚即位,人心容易动摇,不宜亲自出征,还是派个将军去吧!”
周世宗说:“刘崇趁我刚遭到丧事,又欺侮我年纪轻新即位,想吞并中原。这次他亲自来,我不能不自己去对付他。”
大臣们看周世宗的态度挺坚决,也就不作声了。只有一个老臣站出来反对,他就是太师冯道。
冯道从后唐明宗那时候起,就当了宰相。以后,换了四个朝代,他在每个朝代的皇帝面前,都能随机应变,讨得新皇帝的欢心;辽兵占领汴京的时候,他主动朝见辽主。一些新王朝的皇帝,也乐得利用他。所以,他一直保持着宰相、太师、太傅等重要职位。人称官场“不倒翁”。
这一回,冯道看周世宗年轻,就以老资格的身份来劝阻周世宗亲自带兵出征。
周世宗对冯道说:“过去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自己带兵,我怎么能苟且偷安呢?”冯道不知趣地说:“陛下没有必要轻易学唐太宗。”
柴荣不高兴地说:“刘崇之辈不过是乌合之众,假如遇到王师,一定就像累卵压在大山底下,必然大败!”
冯道竟讽刺地说道:“不知陛下能做成大山吗?”
柴荣听了,瞪了冯道一眼,压下心头怒火,甩袖子走了。柴荣没有报复他,但对他也很失望,于是没有让他随军出征,而是任命他为山陵使,负责修建郭威的陵墓。冯道碰了钉子后,闷闷不乐地死了。
大臣王溥和冯道相反,他坚持应该亲征,柴荣听从了他的建议。
周世宗率领大军到了高平(在今山西省),跟北汉兵相遇了。双方摆开了阵势。北汉刘崇看到周军人少,骄傲起来,说:“早知道这样,我何必借契丹兵呢。这一次,我不但要打败周军,还要让契丹人看看我的厉害呢。”
刘崇指挥北汉军猛攻周军,周军右军的将领顶不住,带领骑兵败下阵来,步兵也纷纷投降。眼看情况十分危急,周世宗亲自上阵,冒着乱箭督战。他的两名将领赵匡
后面的辽军看到北汉军失败,不敢跟周军交锋,悄悄地把兵撤走。北汉刘崇节节败退,前有追军,后无救兵,最后,只剩下一百多骑兵,狼狈不堪地逃回晋阳。柴荣不仅彻底击溃了刘崇,还将晋阳围困起来,虽然不久柴荣退兵,但刘崇也因惊吓过度,最后得病死了。
经过高平大战,周世宗的声望大大提高。但这一战也暴露了后周军队中的致命弱点,战斗结束后,柴荣严厉整顿了后周军队。下令各地节度使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柴荣建立了精锐的禁军,在此后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禁军在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为实现统一大业,柴荣励精图治,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柴荣首先从自己做起,一是生活俭朴,为群臣为将士做出了表率;二是虚心纳谏,为此还专门下诏要求群臣进言。还让王朴和二十多名翰林学士写了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以此制定了统一大计。
其次,柴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彻底改革。
第一,政治方面。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政府主要部门,提高其办事效率。他又命人整顿了弊病较多、不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以便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进入政府机构发挥作用。
第二,经济方面。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整顿钱币等。
柴荣命人主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他还认真治理了大运河和黄河、汴河,水路的畅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柴荣的改革没多久就收到了效果,国家的实力逐步增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柴荣就顺应民意,顺应当时南北人民渴望统一和平生活的愿望,发动了统一战争。
首先,柴荣向西用兵,西面的四州即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和阶(今甘肃武都东)、凤(今陕西凤县东),这四州原来归中原政权管辖,在契丹势力进入中原时,就被后蜀兼并了。百姓将士无法忍受后蜀的统治,重新归附中原的愿望很大,柴荣便顺应民意,派向训和王景发兵征讨,不到半年就将这四州全部占领。
接着,柴荣将兵锋指向了南唐。南唐在十国中实力最强,经过柴荣三次亲征,长达两年五个月的战争结束了,南唐的江北领地被迫割让给了后周。第一次时,后周军队进展顺利,但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寿州(今安徽寿县),无法攻克,只好退兵。第二年柴荣又一次亲征,强攻下了寿州,因为季节不利,撤归北方。第三次用兵,因为准备充足,又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柴荣注意收拢民心,结果后周军队一鼓作气攻下了南唐的江北十个州,并准备渡江南下进攻南唐京城。
南唐中主李景为保江南,派大臣李得明和钟谟前去求和,再献出四州。这样,江北南唐的十四州六十四县尽归后周所有,南唐以后每年还进献大批贡物。
南征取得了全胜,不仅得到江北土地,还镇慑了南汉和后蜀,特别是后蜀,此后再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柴荣北伐,击退契丹。柴荣率领步兵和骑兵共数万人从沧州北上出击,仅仅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占领了契丹把守的三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和淤关(今河北霸县境内),还有宁州(今河北青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总计有十七个县,是五代时和辽交战取得的最大胜利。柴荣还想继续进军,夺取幽州,但不幸突然得病。无奈只好退兵南下,回到开封不久,便病逝于宫中,年仅三十九岁,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三十年的宏愿无法实现,确实让人替他惋惜。
中原与江南的统一到北宋初年才最终完成,柴荣虽只在位六年,却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后人总结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堪列五代君主第一,所以,柴荣被认为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