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字文姬,陈留圉(河南杞县)人。文姬之父是东汉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既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此外,他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经常有名士来访,连后来文武兼备,终成一代霸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母亲赵五娘也知书达理。蔡邕四十五岁时赵五娘才生了文姬,作为独生子女,蔡文姬备受宠爱。
十岁时,文姬就显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蔡邕在室外弹琴,室内文姬听到父亲的弦断之音,马上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非常吃惊,又故意弄断了第四根弦,文姬马上分辨了出来。蔡邕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之后,文姬琴艺便成,还赢到父亲最珍爱的焦尾琴。十二岁时,文姬的书法得蔡邕真传,既稳重端庄,又飘逸顿挫。有人传说,蔡邕的字是神人传授的,然后由蔡邕传给文姬,再由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十四岁时,文姬的文学才华已名显一时,诗书礼乐无不通晓。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
十六岁时,文姬嫁给河东世族卫仲道。卫仲道也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当时,死了丈夫的蔡文姬非但得不到同情,还要遭受卫家人“克夫”的责备。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了父亲身边。
再说蔡邕早年因为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后来才回到洛阳。董卓掌权后,正想笼络人心,听到蔡邕名气大,就把他请来,封他做官,对他十分敬重,三天里连升三级,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蔡邕觉得在董卓手下做事,比在汉灵帝时候强多了。
到了董卓被杀,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错,叹了口气。这样一来惹恼了司徒王允,认为他是董卓一党的人,把他抓了起来。尽管朝廷里有许多大臣都替他说情,王允还是不同意,结果死在监狱里。随后蔡邕的夫人也病逝,蔡文姬从此一人孤苦伶仃。
不久,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青貌美,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那时她才二十三岁。
从这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很爱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但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这时,曹操自从赤壁失败以来,经过几年整顿,士气大增,自封为魏公,公元216年又晋爵为魏王(都城在邺城)。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连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也特地到邺城来拜贺。曹操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像贵宾一样招待他,让匈奴的右贤王回去替单于监理国家。
南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和好了。曹操想起了他一位已经死去的朋友蔡
左贤王当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又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让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到了邺城,曹操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就把她嫁给了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不过董祀当时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开始还不太满意这段婚姻,哪知道时隔不久,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去,判了死罪。
蔡文姬十分着急,连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正好曹操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侍从把蔡文姬求见的情况报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就对大家说:“蔡邕的女儿在外流落了多年,这次回来了。今天让她来跟大家见见面,怎么样?”
大伙儿当然都表示愿意相见。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蔡文姬披散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悲。座上有好多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伤心状,不禁想起蔡邕,感动得连鼻子也酸了。
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
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曹操就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
那时候,正是数九寒天。曹操见她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
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
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就说:“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
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蔡文姬后来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蔡文姬救了董祀以后,董祀非常感激蔡文姬,开始和她修好,后来两人溯洛水而上,隐居山林。若干年以后,曹操行军路过,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司马懿之子司马师。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国,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