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执掌朝政大权以后,继续实行政治改革。
孝文帝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读了很多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迁都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守旧派贵族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强烈反对。于是他定下了一条妙计,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那时候,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对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们担心这次南征的结果也像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收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时候,孝文帝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他来到军前,文武大臣们见孝文帝真的要南进,都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安定王拓跋休代表大家向孝文帝诉说了南进的利害。孝文帝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成功或失败,影响甚大,这点我是清楚的。你们既然不愿意南下,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里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南安王拓跋桢赶忙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一定赞成迁都洛阳。”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了。
孝文帝怕留在平城的大臣们反对迁都,就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去做说服工作,又派贵族于烈留守平城。
事情果然不出孝文帝所料。拓跋澄回到平城,一说迁都洛阳的事,鲜卑贵族们都纷纷表示反对,许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离开平城。拓跋澄再三解释迁都的好处,仍然有人反对。第二年,孝文帝亲自回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人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他发动了约一百万人迁到洛阳附近地区,开辟新的牧场和耕地,采用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他下令废除鲜卑姓氏,采用汉姓,并且带头把拓跋改为元,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一些鲜卑贵族的姓,被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穆、陆等姓被定为北魏的国姓,跟汉族大姓崔、卢、郑、王享受同样的待遇。孝文帝还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大地主通婚,自己带头选了汉族大姓的女子作妃子,给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女子为妻,公主也下嫁给汉族的大姓。他又叫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学习说汉语,还向南方的齐朝借来四书五经等书籍,派人抄写,供鲜卑贵族子弟学习。他规定,所有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都算作洛阳人,死了以后就葬在洛阳的北邙山,不许送回平城埋葬。
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这些改革。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皇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有些大臣替元恂求情,孝文帝回答说:“古语说:‘大义灭亲’。我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决不徇私情。”他将太子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对我国民族大融合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是一位值得赞扬的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