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冯氏的祖父冯弘、伯父冯跋是北燕国王,其父冯朗在北燕灭亡后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十二岁时其父因罪被杀,她随姑母入宫,深受太子宠爱。
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后,封十四岁的冯氏为贵人,十八岁立为皇后。同年,立两岁的儿子拓跋弘为皇太子。按照魏朝立子杀母的规矩,拓跋弘生母李贵人被赐死。冯皇后抚养拓跋弘,待太子如同亲生。
文成帝二十六岁就驾崩了。根据魏国旧制,皇帝驾崩,三天后就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并烧焚,举行火化仪式。仪式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哭临。二十四岁的冯后年轻丧夫,痛不欲生,悲叫着跳入火堆,想为丈夫殉葬。左右急忙救治,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由丞相乙浑总揽朝政。乙浑图谋篡位,冯太后用计把他逮捕杀死。从此,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杀了一批政敌,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那时北魏的官吏一直都没有俸禄,靠贪污和掠夺来满足他们奢侈腐化的生活,这加深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冯太后决定实行俸禄制度,即按照官职大小,给他们数量不等的禄米、田地、布帛和当差的劳动力,不许他们再贪污勒索。有个名叫李洪之的刺史,倚仗自己是皇帝的亲戚,无视朝廷的法令,领了俸禄以后,照旧贪污勒索,残害百姓。冯太后下令逮捕李洪之,押回平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公布李洪之的罪状,罢免他的官职,判了刑。从此以后,官吏们才有些害怕,贪污的风气慢慢得到了扭转。
北魏前期,大地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很大,他们兼并农民的土地,强迫农民做他们的“荫户”,供他们剥削。荫户没有户籍,不向朝廷交赋税、服徭役,这就肥了大地主,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清查这些荫户,把他们编入国家的户籍,大臣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就是五家组成一邻,五邻组成一里,五里组成一党,邻有邻长,里有里长,党有党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如果实行这种办法,就能清查出许多隐瞒的户口,增加国家赋税和人力,增强国家的力量。
冯太后召集大臣们对此进行讨论。有人表示反对,说百姓不会赞成。李冲说:“只要让百姓得到实行三长制的好处,尝到了徭役均匀、赋税减轻的甜头,他们就一定会拥护。”又有人威胁说,老习惯不容易改,如果硬要改,恐怕会出乱子。冯太后果断地说:“老习惯为什么不能改?抱残守缺,已经使仓库空虚,国力衰弱,实行三长制,征收赋税有了标准,还可以把逃避租税的人清查出来。这样做对百姓有好处,对国家也有利,我看应当实行!”冯太后一说,那些大臣就不敢再反对了。果然,三长制一实行,许多隐瞒的户口被清查出来了,国家的税收大大增加了。
不久,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又实行了均田制,就是把政府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规定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分到国家授给的田地。每个男子可以领到种庄稼的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人死了以后要还给政府。每个男子还可以领到桑田二十亩,死后可以传给子孙。不宜种桑养蚕而适宜种麻的地方,每个男子可领到麻田十亩,女子五亩,死后也要交还政府。实行均田制,农民有土地可种,有衣食来源,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
冯太后死时四十九岁,谥为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她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和迁都洛阳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