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的当数崔浩。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的割据,形成北魏和南方刘宋南北对峙的局面。
魏太武帝即位以后,崔浩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一日,魏太武帝派崔浩率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文士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编国史的目的,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崔浩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却别出心裁地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统治者的祖先是鲜卑族拓跋部人,是当时的东北游牧部落;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不懂什么礼节,有些事情在汉族人看来,是不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魏太武帝听说后,认为崔浩等人这么做,是存心揭朝廷的丑事,于是他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高允是太子的老师。高允,字伯恭,渤海(今河北景县东)人。他自幼好学,常常担着装满书籍的书箱,千里就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太子得到这个消息,把高允找到太子的东宫,跟他说:“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魏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的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同事编写的。”
魏太武帝又追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想救我的命。”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诚实,不但赦免了他,还命他起草一道诏书,说崔浩诬蔑朝廷,判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没有写出半个字来。魏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于是,高允进宫对魏太武帝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么能全推给他呢?陛下赦免了我,我十分感激。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大怒,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让武士把他押到牢里。后来太子再三恳求,才把他放了。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敢于说实话,没有连累到更多的人。据魏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公元452年,魏太武帝被宦官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