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还为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他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亲友邻里看他家里实在太穷了,就推荐他去做州里的小官吏。他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行径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他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他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当时做县令,官俸不高。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而且,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在自己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辞官之后直到逝世,他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四十四岁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像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阐明社会理想。
此文大意是:晋朝孝武帝司马曜的时候,武陵地方有个渔夫在江上打鱼,顺着江水往上走,走着走着,他看到了一片长长的桃花林。他觉得很奇怪,想看看桃花林的尽头究竟在哪里,就继续前进,拐弯抹角,最后到了一座山的山口。江水到头了,他就上岸步行,进了山口,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开阔的田野。这里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环境安静,男女老少和睦相处,都在十分愉快地劳动。公鸡喔喔地啼唱,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咯咯地在寻食,小狗摇着尾巴,跟在人们后面跑来跑去。村里的人还十分好客,看到这位新来的渔夫,都赶紧杀鸡备酒,把他当作尊贵的客人来招待。渔夫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里的人是秦朝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和当时的战乱,才搬到这世外桃源来。他们不和外面的人来往,久而久之就与世隔绝了。他们不知道天下已经多次改朝换代,什么汉朝、三国、魏朝、晋朝,统统不知道。渔夫在那里住了好多日子,很喜欢那里的环境和那里的人,但是由于出来的时间久了,也很想家,于是就向众人告辞。临走的时候,那里的人再三叮嘱,千万不要把他们那里的情况对外面的人讲。渔夫答应了。归途中他一路做了记号,想下次再来。回到家,他把自己的奇遇向官府报告,官府派人按照他提供的路线去找,却什么也没找着。后来,有人又花了很大的工夫去找,也还是没有找到这个地方。从此,这世外桃源就变成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美好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