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字元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三次北伐中原。
永和元年,桓温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次年(346年),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江直上,最后平定蜀地,因此声望迅速提高。
两年后北方后赵国主石虎死,内部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
后赵灭亡的时候,桓温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但晋穆帝猜忌他,另派了殷浩带兵北伐。
殷浩是个徒有虚名、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领兵到洛阳,被羌族人大败,死伤一万多人马,粮草武器也丢光了。
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让桓温带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温统率晋军四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
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桓温发出告示,要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欢天喜地,都牵牛备酒,到军营慰劳。
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预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使桓温没收到一粒麦子。
桓温断了军粮,无以糊口,只好退兵。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以后,桓温又进行了两次北伐。第二次北伐,桓温收复了洛阳。公元362年,桓温建议迁都洛阳,但遭南下士族纷纷反对。前燕趁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占领洛阳。公元363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以代晋,遂决定北伐前燕,一直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后来因被前燕切断粮道,又遭失败。
桓温长期掌握东晋的军事大权,野心越来越大。有一次,他自言自语地说:“男子汉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
有个心腹官员知道他的野心,向他献计,说他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先得学西汉霍光的办法,把现在的皇帝废了,自己另立一个皇帝。
那时候,晋穆帝已经驾崩。在位的是晋废帝司马
过了两年,晋简文帝病重,留下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这就是晋孝武帝。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让给他,没想到却让太子继承了皇位,他明知此事后,十分失望,就带兵进了建康。
桓温到达建康那天,随身的将士,都是全副盔甲,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员到路边去迎接时,看到这个情景,吓得变了脸色。
桓温请两个最有名望的士族大臣王坦之、谢安到他官邸去会见他,王、谢两人早已听说桓温事前在客厅的背后埋伏一批武士,想杀掉他们。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浑身出冷汗,连衣服都湿透了。
谢安却十分镇静。进了厅堂坐定之后,他对桓温说:“我听说自古以来,讲道义的大将,总是把兵马放在边境去防备外兵入侵。桓公为什么却把兵士藏在壁后呢?”
桓温听了,不好意思道:“我也是不能不防备。”说着,就命令左右把后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温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对势力还不小,不敢轻易动手。
司马曜(孝武帝)继位,桓温又求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使东晋统治延长了四十七年。桓温死后,谢安担任了宰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两人同心协力辅佐晋孝武帝,东晋王朝出现了团结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