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徙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一派独特的笔风,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书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七岁开始便跟着叔父学习写字,先学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的楷书。他学得非常用心,一个笔划往往练习好几张纸。后来他又跟杰出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楷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父亲名叫王旷,又指导年少的王羲之钻研书法理论专著《笔说》。王羲之边读边练,像着迷似的,常废寝忘食。他为了练好字,每天要花费好多时间,他家后园里有一个池塘,水都被他涮笔涮得黑了。

王羲之一生的经历坎坷。十岁父亲便死了,他被伯父王导接到京城,在一次官场的宴会上,当时的吏部尚书对客人赞扬王羲之的书法说:“这个少年不光有才气,有胆识,就凭他的一手好字,我们也该敬他几分。”客人见尚书如此敬重这个小客人,也都对王羲之刮目相看。此后王羲之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并潜心学习晋朝以前许多有名书法家的书法,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羲之练字常常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夫人给他送来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过了一会儿,夫人再来看时,只见他满嘴乌黑,手里还拿着一块沾墨汁的馍馍,夫人不禁笑起来。原来,王羲之错把墨汁当成了蒜泥,发现时自己也不禁哈哈大笑。

王羲之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边吃烧饼,一边用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郗太尉听说后,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王羲之二十三岁那年,曾经出任过临川(今江西临川县)太守。那是个很偏僻的地方,他到任之后,除去处理必要的公事外,常到郊外的新城山读书写字,他的书法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到半年时间,他又把屋前小池塘的水染黑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办完公事,换了便服,想散散心,体察一下民情。他看到一个桥头旁边有家茶馆,便走过去坐下来。正好有一队马车过去,高大的骏马拉着华丽的车子,招来许多围观的人。只见一个差役拿着竹鞭向这些衣衫褴褛、形容憔悴的围观者抽打。

人群中有一位老太婆,抱着一捆六角扇叫卖,喊了半天也没有卖出一把。王羲之看见觉得奇怪,因为此时还是春天。他把老婆婆叫到跟前,关切地问道:“老人家,现在天气还不热,为什么就开始卖扇子啊?”老婆婆叹了口气说:“唉!大儿子被征调劳役修钱塘江去了,二儿子给大户人家干活去了,家里还躺着个病老头子,上顿不接下顿,我编了几把扇子卖点儿钱,也好挣口饭吃。”

王羲之看到这个情景,心情异常沉重。他又问道:“一把扇子能卖多少钱?”“五个钱。”王羲之借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都写了五个字。写完后,王羲之说:“你就说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每把要一百钱!”说完,就走开了。老婆婆半信半疑,按着他的话试了试,果然很多人来买题过字的扇子,不一会儿就卖完了。现在绍兴市有个题扇桥,据说就是王羲之题扇的地方。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好品种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果然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着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答应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当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写不出那样的神采了。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