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节俭

陶侃,字士行,东晋庐江浔阳(现在江西九江)人。陶侃在东晋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他屡建奇功,被封为柴桑侯,享有四千户的俸禄,但他四十余年戎马生涯,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还经常勉励部下珍惜一草一木,为国为民多出力。

陶侃少时家境贫寒,父亲病后,全家只靠母亲一人纺线织布维持生活。为了培养他,母亲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在他十六岁时为他在县里谋到一个小吏的职位。刚上任不久,他就给母亲弄回去一坛咸鱼,这是当时人们喜欢吃的东西。母亲没有吃,原样退回去了,还写信责备他不该贪私,这深深教育了陶侃。

在魏晋时期,官场注重出身和权贵举荐,因为他出身贫寒之家,陶侃一心想结交有名望的人,走举荐做官这条路。一次,一位同郡的名士范逵带着仆人骑马来看望陶侃。时值隆冬,又连下了几场雪,家中早已断粮多日。母亲剪去长发换来了几石米和酒菜,又拆了另一间草屋的柱子当柴烧,撤下床上铺的新草来喂范逵等人的马,终于让来客满意而归。后来,在名士范逵的举荐下,陶侃在仕途上声名大振,备受瞩目。

陶侃原来是王敦的部下,后王敦因妒忌陶侃受朝廷重用,故利用职权降陶侃之职,并将他调遣至广州作刺史。

当时广州地区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为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这样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衙门里的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甚么这样做。陶侃笑着回答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中仍想收复中原。如果一旦闲散久了,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

王敦失败以后,东晋王朝又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荆州的百姓听到陶侃回来,都高兴地互相庆贺。

官虽然做得大了,可陶侃还是十分小心谨慎。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认真检查,从来不放松。他常常对他的部下说:“大禹是个圣人,还爱惜一寸光阴。像我们这种普通人,论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远,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怎能贪图安逸?如果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没有留下什么好名誉,那不是自暴自弃吗?”

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欢吃酒赌博,往往因此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气,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都收起来,一古脑儿扔到江里去,还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顿。自此以后,大家都吓得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有一年,陶侃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觉得很可惜,就下令将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收起来,不准弃掉。没几天,木屑和竹头就堆成了小山,大家都很纳闷儿。到了春节前两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雪化了,衙门前到处是水。按照惯例,初一这天大家要集会共贺新年,到时候车马来来往往,必定会将门前弄得脏乱不堪。下属们正不知如何是好,陶侃却胸有成竹地说:“去把木屑拉来垫上。”

陶侃像

陶侃,字士行,东晋鄱阳郡袅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父陶丹,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谌氏抚养成人。陶母教子恩威并重,如孟母之贤。陶侃为官四十余载,忠顺勤谨,雄毅善断,识察纤密,珍时惜物,清廉爱民。梅陶说:“陶公神机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杭诸人不能及也”。谢安每言“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其为世所重如此。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著有文集二卷行世。都昌县人极重陶侃之人品,历代于城乡广筑庙宇纪念。

又有一次,东晋水军造一批战船需要竹钉。陶侃又叫人把收藏起来的竹头拿出来给兵士去做造船用的竹钉。

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头的用处,佩服他考虑得周到。

陶侃不但提倡节俭,而且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财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区,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青稻穗,就问他为什么这样,那人说没什么,随手采的。陶侃很生气,训斥道:“自己不种庄稼,还去糟蹋别人的!”当即抓起来教训了一通。在他的节俭治奢、率先垂范的影响下,荆州地区形成了勤俭的好风尚,农业也发展很快,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