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3年晋元帝司马睿病死,太子司马绍继位,这就是晋明帝。
司马绍从小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父亲司马睿十分宠爱他,上朝时经常让他坐在自己身边。有一天,司马睿问他:“太阳与长安相比,哪个离京都更近呢?”司马绍回答道:“当然是长安离京都近了。”司马睿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绍眨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机灵而调皮地回答道:“从古到今,从没有听说有人从日边来,而今却有使者从长安来了呀。”晋元帝听完十分高兴。对几个大臣说起这事,大臣们也都感到回答得巧妙。于是,意犹未尽的元帝决定第二天宴请百官,借机展示儿子的才华。
第二天,百官齐集。席间,元帝又故意当着百官的面旧话重提:“孩儿呀,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京都更近呢?”大臣们伸长耳朵静静地听着。只听小皇子响亮地答道:“当然是太阳离京都近了。”几个昨天听说此事的大臣都吃惊地瞪大眼睛,偷偷看着元帝的脸。只见元帝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神情恼怒地问司马绍:“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现在抬头就能看见金光闪闪的太阳,却无法看到长安。”司马绍从容地答道。
司马睿非常满意,大臣们也都非常赞赏。晋明帝即位后,不满意王敦的专横,便一步步地做准备工作,起用郗鉴为尚书令,作为依靠力量,和郗鉴秘密策划灭掉王敦。
王敦早就对司马绍不满意,当年司马睿立司马绍为太子时,他就坚决反对,没有成功。后来王敦发动兵变,还想找个借口杀掉太子司马绍,大家一致反对,才没有做成。现在司马绍当了皇帝,王敦更不放心,心想干脆灭掉晋国,自己当皇帝,便和自己的死党沈充、钱凤等人商量起兵。因为姑熟到建康很近,所以王敦从武昌移到姑熟镇守,实际上也是为将来再次发动兵变打下基础。
晋明帝也知道了王敦的阴谋,准备立即发兵,但对王敦兵营情形不清楚,便改换了服装,只带几个随从,偷偷地到王敦大营中来侦察军事部署情况。王敦正在营中午睡,忽听有人报告说:“有几个人骑着马在营垒中走来走去。”并描述了其中一个领头的相貌。王敦大惊说:“这一定是司马绍,快追!”当王敦的五匹马追出去后,司马绍已经无影踪了。传说司马绍逃走时,见路旁有一个卖烧饼的老太太,便把自己的一根镶着七色宝石的马鞭送给她,说如果有骑兵追来,就把这根马鞭拿给他们看,又让士兵们用冷水把马刚拉下来的粪便泼湿。当追兵来到路口时,问卖烧饼的老太太有没有人刚从这里逃走,老太太拿出马鞭来,五个骑兵见马鞭非常漂亮,拿过来你看看,我看看,耽误了很长时间,再看路旁的马粪已经冷透了,认为人已经逃远了,便不再去追。
王敦在积极准备起兵的时候,忽然得了病,而且病势一天天地沉重起来,钱凤问起兵应该采取什么办法,王敦因为病重,失去了信心,便说出了三种选择:“第一,如果我病死的话,你们大家将军队解散,归降朝廷,保全性命,这是上计;第二,退驻武昌,按时向朝廷进贡,拥兵自保,这是中计;第三,乘我还活着,发兵顺江而下,说不定能取胜,但假如兵败而死,那这就是下计了。”钱凤和同伙们商量王敦提的三计,认为王敦的三计中,第三个计是上计,应该立即发兵东下,凭自己庞大的军事实力,一定能胜。大家都同意钱凤的意见,钱凤便发信给沈充,约定同时起兵。
这时,晋明帝司马绍也做好了准备工作。他任命王导为大都督,丹阳尹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共守石头城,以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总督朱雀桥南诸军事,以郗鉴行卫将军督从驾诸军事,以庚亮领左卫将军,卞壶行中军将军,又调兖州刺史刘遐、临淮太守苏峻、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等进京护卫,正式发诏讨伐王敦。
王敦一面给朝廷上表,要求除掉温峤,想再重演过去讨伐刘隗的故事,一面命堂兄王含为主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人率领水陆大兵五万,向秦淮河南岸进攻,被苏峻、刘遐的大兵打败。王敦在重病中听说王含兵败,大骂这个堂兄不中用,准备自己带病出任主帅,还没起来,便倒下去死了。
王敦一死,晋军大振,沈充、钱凤接连战败,在战斗中被杀,王含、王应父子二人逃到荆州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舒虽然也是王氏家族人,但他不支持王敦,当王含父子俩来到荆州时,王舒将王含、王应沉到江中淹死。到这时,王敦的叛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
司马绍次年因病而死,年仅二十七岁。司马绍是东晋历史上能力出众的皇帝之一,若不是少年早夭,肯定会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