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仁之死

周𫖮𫖮,字伯仁,汝南(在今河南省)人,晋安东将军周𫖮浚的长子,少年时即有显名,为人秀逸倜傥。广陵人(今江苏扬州)戴若思为东南名士,闻周𫖮名,专程拜望,与之交谈后不敢在周𫖮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于是士人更加崇敬周𫖮。周𫖮爱读书却不乐仕途,州郡有征召之命,他不接受。刚满二十岁时,父亲周𫖮浚去世,被迫承袭父爵,拜秘书郎,累迁为史部尚书左仆射。在西晋动乱期间跟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他的兄弟周𫖮嵩、周𫖮谟也都一道渡江南下,在司马睿部下任职。司马睿当皇帝后,周𫖮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深得司马睿的信任。

周𫖮为人豪放直爽,敢说真话,而且不惧权势,因常酒醉不醒,人称“三日仆射”。王导和周𫖮的私人关系很好,传说,周𫖮身体很胖,肚皮很大,夏天时候,王导和周𫖮一起袒胸露腹地乘凉,王导把头枕在周𫖮的膝盖上,手摸着周𫖮的肚皮,开玩笑说:“你这肚皮这么肥大,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周𫖮很轻松地说:“这里面什么也没有,不过能装下二三百个像你这样的人!”这种话如果不是老朋友之间是不会说出来的,王导听了,不但不恼火,反而开怀一笑。

后来,王敦、王导弟兄俩的权力越来越大,尤其王敦的性格很暴躁,别人都敢怒不敢言,而周𫖮却敢于对王敦、王导兄弟进行批评。司马睿便逐渐地把国家大事的决定权交给周𫖮等人,疏远了王敦、王导兄弟。王敦首先沉不住气,常在背后说周𫖮的坏话,王导也慢慢地对周𫖮有点记恨。

当王敦发动叛乱从武昌发兵进攻建康时,王导和王氏家族人都住在建康,王敦喊出除灭刘隗的口号。刘隗也在建康,请求司马睿早日杀掉王氏家族中的人,但司马睿认为王导还是比较忠诚的,所以没有对王氏家族进行诛杀。王导见王敦造反,吓得寝食难安,领着堂兄弟王邃、王異和宗族中的二十多人,每天到宫中请罪。周𫖮上朝时,经过王导一家人的面前,王导大声呼喊道:“伯仁,我家一百多口人,全靠您照顾!”周𫖮听到王导的喊声,就像没听到一样,昂着头走过去。

但是,当周𫖮和晋元帝司马睿谈论起王敦王导兄弟的事情时,周𫖮还是极力为王导开脱,说王导是忠诚的,他不但扶助皇帝在江东树立威望有功,而且不和王敦一同造反,将来王导也是国家的有用人才。司马睿觉得周𫖮说得很对,没有治王导一家的罪过。周𫖮和司马睿往往一谈就是半天,周𫖮退朝时,王导仍然领着家族兄弟在宫门外等候,隔老远喊:“伯仁!伯仁!”希望周𫖮能停下来和自己讲一下宫中的情况。可是周𫖮仍然像进宫时那样,一句话也不说,却故意大声地和自己同行的人开玩笑说:“今年要杀掉那些造反的贼臣,夺过黄金印来!”

王导见周𫖮对自己不理不睬,皇帝又始终不表明态度,认为周𫖮一定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心里暗暗痛恨周𫖮。实际上,王导不知道,周𫖮不但在司马睿当面为王导说情,回到家中以后,又特地写了一封书信,为王导说情。这样,司马睿不但不怪罪王导,还亲自接见了王导,并委任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和戴渊、周𫖮等人一起发兵防御王敦,王导根本不知道是周𫖮救了自己。

不久,王敦攻破石头城,司马睿被迫下诏,说王敦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进一步加封,任凭王敦如何处置朝中的大臣。王敦最担心也最痛恨的就是周𫖮、戴渊二人,便向自己的堂弟王导征求意见,王敦问:“周𫖮、戴渊二人,名望极高,大江南北都非常推重他们,依你看,是不是应该任命为朝廷重臣?”王导对王敦的提问不作回答。王敦又问道:“那是不是应该把他俩的官品降到令仆一级呢?”王导仍然不作声。王敦再问道:“既然不能用,那就早点一起杀掉,免得将来造成祸害!”王导仍然默默地不作声。王敦见王导一直不发话,显然是同意杀掉周𫖮和戴渊二人,便派出兵士,把周𫖮和戴渊抓了起来。

周𫖮被绑赴刑场,经过皇家祖庙时,大声疾呼:“贼臣王敦,坏了国家社稷,乱杀忠臣,神鬼有灵验的话,早点杀了王敦这个贼子!”士兵们用兵器打周𫖮的嘴,牙打掉了,周𫖮仍然继续叫骂。

周𫖮死后,王导主持国政。一次,王导清点大臣们给皇帝上奏的书表,看到了周𫖮援救自己的奏章,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周𫖮。周𫖮的死,完全是自己态度不明而造成的。他手里拿着周𫖮的奏章,痛哭流涕地说:“我虽没亲手杀了伯仁,伯仁实际上是因为我而被杀的,九泉之下,我对不起好朋友啊!”

王敦死后,朝廷追赠周𫖮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