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乱时,江南却相对稳定,晋愍帝曾留下诏书,要镇守在建康(原名建邺,今江苏南京市)的
司马睿初到江南时,由于非常年轻,在王公贵族中并没有多少声望,拥戴他的文武将官不多,这使司马睿感到势单力孤,忧心忡忡。
司马睿最亲信的人是王导。王导出身于世家大族,在上层社会名气很大,而且非常有胆识,能准确地判断天下大势。所以,司马睿非常敬重王导。当他从下邳到江南任职时,让王导与之同行,做他的司马,军政大事都向王导请教。
王导认为,江东一带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人们比较讲究出身、门第和名望,琅琊王司马睿资历太浅,很难服人,必须有上层社会的大官僚、大贵族支持,才能显出他的身份来。
王导有个堂哥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很有势力。王导把王敦请到建康,两人商量之后,想出一个主意。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是
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很多,大家从来没见到过这种大场面,顿时引起了轰动。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人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看到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一来,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
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殷勤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
自此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就树立了威望。
北方发生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招附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先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司马睿将这一百零六人征集到一起,任为掾属(帮助主要官员办事的官员,不需朝廷任命)。当时称作“百六掾”。
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拢络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他对王导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在建业城南有一座劳劳山,山上有七个亭子,名叫“新亭”,王导经常和同僚们去新亭游览。有一次,王导和几个同僚在新亭集会,饮酒做诗。有个同僚喝了几杯酒,想到远在北方的故乡战火纷飞,不禁流下泪水,哭着说道:“风景年年都是一样的,可这大好江山却变样了!”越想越伤心,竟然放声痛哭起来。别人见他一哭,触动了心事,也跟着哭起来,一时间新亭内外,一片抽泣之声。王导从容地放下酒杯,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应共同出力,恢复晋室大好河山,怎能这么精神不振,只会流眼泪呢?”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一齐拜谢王导的指教。后来所谓“新亭对泣”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晋元帝。此后,晋朝的国都在建康,晋朝的国土也就在江东一带,所以历史上称这个朝代为东晋。
晋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
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
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因为在封建时代,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事。王导慌忙推辞,说:“这怎么行?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
王导这一番吹捧,使晋元帝十分高兴。晋元帝也不再勉强。但是他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让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
东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导的王氏家族,所以当时民间流传着“王马共天下”的俗语,“王”指王导家族,“马”指司马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