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起义与成汉政权

西晋从惠帝司马衷执政以后,朝中掌权人不断更迭,诸侯王互相攻战,天下大乱,老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出外逃荒要饭。正好又碰上连年的水、旱、蝗虫灾害,秦州、雍州、幽州一带农业连年歉收,朝廷的租税还不断增加,老百姓在家里更呆不下去了,纷纷向收成好的一些地方迁移,这些人被当时的官府称为“流人”。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有一个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跟着流民一起逃荒。一路上,流民中间有挨饿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济他们,照顾他们。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离开中原地区比较远,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

益州刺史罗尚,却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他们还在要道上设立关卡,准备抢夺流民的财物。

流民们听到官府要逼他们离开蜀地,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也没法过日子,人人都发愁叫苦。

流民们向李特诉苦,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感激李特,纷纷投奔他。

李特在绵竹设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流民越聚越多,约有两万人。他的弟弟李流也设营收容了几千流民。

李特收容流民之后,派使者阎去见罗尚,再次请求缓期遣送流民。

阎彧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他见了罗尚,说明了来意。罗尚对阎彧说:“我已经准许流民缓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诉他们吧!”

阎彧直率地对他说:“罗公听了别人的坏话,看样子恐怕不会饶过他们。不过我倒要劝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来是软弱的,您若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众怒难犯,只怕对您没有好处。”

罗尚假惺惺地说:“我不会骗你,你就这样去说吧!”

阎彧回到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李特,并且对李特说:“罗尚虽然这样说,但是我们不能轻信他,要防备他偷袭。”

李特也怀疑罗尚的话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准备抵抗晋兵的进攻。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三万人,偷袭绵竹大营。

晋军进入李特的营地,李特故意镇静自若躺在大营里。晋将自以为得计,一声号令,叫兵士猛攻李特大营。

三万晋军刚进了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一抵十,十胜百。晋军没有料到流民早有准备,心里一慌,乱了阵脚,被流民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两三个晋将未能逃脱,被流民们杀了。

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善罢甘休,就请求李特替他们作主,领导他们抗击官府。

李特起兵后,自称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大将军,兼号东督护。李特的流民起义兵战斗力很强,节节胜利,打得政府军队四散奔逃。李特还学习当年汉高祖刘邦的办法,和蜀中人民约法三章,到一处就开仓放粮,救济穷苦老百姓,军队的纪律也非常好。老百姓把李特的流民起义军和益州刺史罗尚相比,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对起义军比较欢迎。李特攻下了成都外城以后,认为大局已定,只要攻下内城,据守蜀中,依靠蜀道天险,朝廷也对自己无可奈何,便产生了轻敌的情绪。罗尚手下一个将军出城向李特假投降,摸清了李特起义军情况,和朝廷派来的援兵内应外合,打败了李特的起义军。李特生病去世后,李特的弟弟李流和李特的儿子李雄继续坚持战斗。

公元303年,李流病死,李雄统领了流民起义军,于公元304年攻下了成都,自称为王,建大成国,并于公元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成汉”。成汉政权到公元374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