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灌娘突围搬救兵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她的父亲荀崧,世袭侯爵,曾任襄阳太守,后来升为平南将军,坐镇宛城,都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荀灌娘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儿家,比男孩子还要顽皮。她的父母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聘请名师教授武艺。荀灌娘十几岁就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得出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

荀灌娘整天驰骋在广漠的原野上,射飞鸟,猎狐兔,常常满载而归。城里城外只要一看到一骑骏马奔驰而过,大家就都知道这是荀灌娘。此时的荀灌娘论枪如游龙飞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父母爱如掌上明珠,满城军民更是交相赞誉,可实际上她才十三岁。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叛贼杜曾率兵攻打宛城。

杜曾原来在西晋政府里担任过参军、县令等职务。他起初跟随一个名叫胡亢的将领在竟陵(今湖北省枣阳县东)起兵,后来找个机会害死了胡亢,兼并了胡亢的部下,自称南中郎将,驱使着流民去为他打仗,逐渐把势力扩展到了沔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沔水以北)一带。他在打败晋朝的荆州刺史陶侃以后,气势汹汹地带着人马向沔江边的宛城进发。

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侯,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难以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

荀崧见杜曾带兵把宛城团团围住,赶忙召集将领和谋士商量对策。荀崧对大家说:“如今强敌压境,城内缺少兵员,粮草又不充足。怎么办才好?”大伙儿听荀崧这么说,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有个谋士上前建议说:“将军的老朋友石览,现在襄阳做太守,何不派人到他那里去请救兵!”经谋士一提醒,荀崧觉得很有道理,就马上提笔写了一封求援信,向石览求救。信写好了,荀崧问:“谁能冲出重围,把这封信送到襄阳去?”问了半天,竟然没有人敢接受这个有风险的任务。

荀崧感叹不已,正在一筹莫展的时侯,蓦地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大惊,加以拒绝:“满庭文武都不敢担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贼兵的追杀!”不料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然幼小,但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倘能如愿,不仅可以保全城池,实际上也拯救了黎民百性的生命财产。如果不幸为贼兵所阻,顶多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两旁站立的将领谋士,见小小的荀灌娘这样勇敢,这样沉着,都不禁暗暗称奇。

荀崧虽然有些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可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把求援的任务交给了她。荀灌娘从父亲手里接过书信,向在场的人说:“我虽然愿意突围去请救兵,但是年纪小,光靠我一个人不行。有谁愿意和我同去的,请站出来!”将士们被荀灌娘的勇敢行为所感动,现在听荀灌娘这么说,纷纷报名,要求同行。荀灌娘挑选了几十个精明强悍的壮士,叫他们先回营准备,约定半夜动身突围。她自己留下来,单独跟父亲商量突围的办法。

到了半夜,荀灌娘和壮士们饱餐一顿,穿上轻衣轻鞋,敏捷地走上高高的城墙,悄悄地把绳子垂下去。荀灌娘第一个缒城而下,几十个壮士也随着到了城外,趁着月黑风高,他们急速地向远方跑去。这时候,杜曾还以为宛城指日可破,正在喝酒作乐呢。荀灌娘一行离城越来越远,围城的哨兵忽然发现这一队人影,立刻喊叫着追了过来。荀灌娘对大家说:“不要恋战,且战且走,只要进了山,他们就没办法了。”说着她手举宝刀和敌兵拼杀了起来,边杀边退。几十名壮士也一拥而上,打散了敌兵。等杜曾闻讯赶来的时候,荀灌娘他们早已经跑进深山密林中无影无踪了。

荀灌娘和壮士们连夜急行军,不久就赶到襄阳,襄阳太守石览,本来是荀崧的部下,他看见这年仅十三岁的少女荀灌娘,竟然能突出重围,前来求救,不由得肃然起敬。石览看过荀崧的来信,又和荀灌娘谈了一阵,当即决定亲自带兵去援救荀崧。为了请到更多的救兵,荀灌娘还用父亲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寻阳太守周访那里,请求援助。她自己和石览带着救兵先回宛城。

寻阳太守周访,得知好朋友荀崧被围,立即派遣儿子周抚带领三千人马,连夜奔赴宛城援救。周抚的援军还在途中,荀灌娘和石览的援军已经到达宛城。荀灌娘把援军到达的消息写成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告诉城内军民。荀崧接到信,立刻决定亲自指挥人马杀出城去接应。

荀崧的兵马从城里勇猛地冲杀出来;荀灌娘、石览指挥援军从敌人背后奋勇进攻。杜曾的军队正受前后夹攻走投无路的时候,周抚带领的援军也赶到了。杜曾的军队遭到了来自三个方向的围攻,被打得大败,只得抛弃辎重,慌忙逃命。荀崧、石览合兵一处,乘胜追杀一阵;然后和周抚胜利会师,收兵入城。当天晚上,荀崧摆宴庆祝胜利。宴会上,人人都称赞荀灌娘机智勇敢。

十三岁的荀灌娘因此名垂千古,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