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西晋初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主张老庄之学。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最初“隐身自晦”,但四十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不失其位。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博学的,精通音律、绘画、书法。十五岁时,他的诗就受到了魏明帝的称赞。他为人很有骨气,司马氏当权后,他弃官隐居,和朋友向秀一起打铁度日。秘书郎钟会的父亲为司马氏立过大功,在当时是个大红人,曾慕名拜访嵇康,嵇康看不起他做司马氏的走狗,就埋头打铁,不招呼他。钟会尴尬地站了好久,最后只好扫兴地准备回家。这时嵇康却开了口:“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怏怏地走了。

阮籍有个习惯,对喜欢的人用双目平视,即青眼相加;对不喜欢的人就把眼皮一翻,给人白眼。阮籍的母亲去世时,嵇康的哥哥嵇喜去慰问,遭了白眼。因为阮籍认为嵇喜过于热心做官,世俗之心太重。嵇喜没有受到礼遇,很不高兴,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弟弟。嵇康心中大喜,明白阮籍和自己是志同道合的人,就带上琴和酒,去见阮籍,两个人很快成为好朋友。

司马昭要取代曹魏,需要进一步笼络人心。他与山涛有些亲戚关系,想尽办法把山涛拉出来做官。山涛是嵇康的好朋友,他就通过山涛向嵇康示意,准备请嵇康出来做官。

嵇康本来就对山涛的做法不满,现在又发生这种事,在他看来,这简直是把他往火坑里推。一气之下,他就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字),表明了决不会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司马昭见他敬酒不吃吃罚酒,就以“言论放荡,危害名教”的罪名,将他投进监狱,给他定了杀头的罪。嵇康临刑前,抚琴演奏了一曲《广陵散》,乐曲回肠荡气,催人泪下。当时他只有四十岁。

嵇康被杀,阮籍不得不出来做官。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拉拢阮籍,希望他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阮籍不想攀上这门亲,就天天喝酒。媒人们从早到晚在厅堂上等着提亲。阮籍在酒醒之后,只要看到媒人没走,就又举杯痛饮,这样连续醉了四十天,司马昭最后只好放弃了。

司马昭曾问阮籍想当什么官,阮籍听说步兵校尉的营房里有三百斛好酒,还有一个会酿酒的好厨师,就要求去当步兵校尉,司马昭同意了。阮籍从不议论别人的长短,尽管有不少人在司马昭的面前说他的坏话,可司马昭还是很信任他。

阮籍做了官后,总感觉自己做了违心之事,心里痛苦得很,经常驾着车子出去,一个人在荒野里游荡,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才伤心地哭着回家。人们都说他总有一天会发疯的。

自从嵇康死后,人们都吓破了胆。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并让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他是阮籍的侄子)饮酒更是不顾礼仪,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与猪一齐饮酒。除了刘伶和阮咸整日借酒消愁、烂醉如泥之外,其他人早就各奔前程了。阮籍形单影只,这时他又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司马昭进攻蜀汉,捷报频传。魏帝曹奂再次下诏赏赐“九锡”给司马昭,封他为晋公,拜为相国。“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尊贵大臣所赐的九种器物,后来的继位者一般是先受“九锡”,再接受君主的禅让。司马昭假意不接受,然后让亲信发动群臣“劝进”。由谁来写劝进书呢?大家都知道阮籍的文笔好,就一致推荐由他来写。

阮籍只好故伎重演,又把自己灌醉。同僚上朝不见他的影子,四处寻找,终于在别人家里找到他,他当时正趴在书案上打呼噜。人们使劲把他摇醒,他还是没躲过去。两三个月之后,阮籍最终积郁而死。

竹林七贤流传下来的作品以阮籍的五言诗、嵇康的散文最为重要。向秀的赋,今存《思旧赋》一篇,篇帙短小,感情深挚,亦称名作。刘伶有散文《酒德颂》,风格与阮籍《大人先生传》颇相似。他的五言诗也有一定水平,但今存作品很少。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学方面没有留下作品。山涛、王戎虽擅清言,但似乎不长于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