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在位的时候,匈奴内部动乱不断,势力越来越小,已经没有力量再和汉朝作战了。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后,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要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于是他命令手下随从:“你们到宫中去挑选一个又美丽又能干的宫女,如果她愿意嫁给匈奴单于,我就把她像公主一样来看待!”
宫中有许多宫女,她们个个都很漂亮,但大都是被强选入宫的。在宫中,她们整年整月见不着自己的亲人,有的连皇帝也见不着,都想早点从皇宫中出去,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虽然能够出去,但却要到很远很冷的北方,人生地不熟的,生活习惯又不同,她们又不愿意走了。
这时候,有一个名叫王嫱的宫女站了出来,说她愿意嫁给匈奴单于。王嫱又叫王昭君,是湖北秭归人(今湖北西部)。她能歌善舞,人又漂亮,又有才,刚被选入皇宫不久,还没见到汉元帝。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难于表达。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美丽的容貌时惊住了,竟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为时已晚。
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吸引人。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新郎新娘要回匈奴了,元帝和文武君臣来为他们送行。长安城内的老百姓也都向王昭君高喊:“一路平安!”王昭君看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就好像都是自己的亲人一样,激动得哭了。是啊,她以后就不会再回来了,也再见不到亲人了!但是,她觉得为了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自己应该这样做,要力争使汉匈两个民族永远友好。她想到这里,一种自豪感又涌上心头,于是就抱起了琵琶,弹出了一首动听的曲子。这首曲子表达了她既高兴又忧伤的心情,后人把它称作《昭君怨》。由于有人又尊称王昭君为汉明妃,所以《昭君怨》又被叫做《明妃曲》,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昭君来到匈奴以后,把先进的知识和生产技术传给了当地的人民。她帮助呼韩邪单于改变匈奴族以前单一的游牧生活,不再整日骑在马背上,到处游荡。从那以后,匈奴人发展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学会使用中原先进的农具,使自己的粮食有了保障,生活也稳定下来。王昭君还建议呼韩邪改革匈奴人的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文化。在王昭君的大力帮助下,呼韩邪单于使匈奴族又繁荣起来,人口增多了,牛羊到处可见。
呼韩邪单于非常喜欢王昭君,两人在一起生活得很好。第二年,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
匈奴有一个老风俗,新的单于要娶老单于的王妃为妻。就这样,当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又嫁给了新单于复株累若鞮,又生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年纪大了,在临死前,她告诉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一定要和汉朝友好,要他们在她死后,把她埋在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外,坟墓一定要向南建造,好让她永远望着自己的家乡。她去世后,被埋在一块水土很好的朝阳山坡上,她的墓被叫做“昭君墓”。本来,那个地方靠近沙漠,很少有青草,可是昭君墓却始终长满了青草,所以昭君墓又叫做“青冢”。
王昭君出塞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