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削藩遭腰斩

西汉王朝建立之后,刘邦在大力消灭异姓诸王的同时,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他还召集诸王和大臣立下了“非刘氏不王”的誓言,企图以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但是,刘邦所分封的同姓诸王,人口众多,土地辽阔,辖地共达三十九个郡,占据了西汉整个疆土的一大半,大大超过朝廷所保留的十五郡的土地和户口,形成了弱干强枝的局面。这样一来,分封的同姓诸王逐渐形成了割据状态,朝廷与诸王国的矛盾也就日益加深。

汉文帝即位后,汉初所分封的刘姓诸王,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在政治上也并不可靠,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汉文帝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分为几个小国,使得朝廷容易加以控制。

景帝即位后,汉朝中央更面临着同姓诸侯王发动叛乱的威胁,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政权与以诸侯王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汉景帝很快把他以前当太子时的管家晁错提拔为内史,后又升任为御史大夫。晁错一生兼学儒法,知识渊博。他的政治生涯并不复杂,仕途一直比较顺利。他做过太常掌故、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太子家令、中大夫、内史,当上御史大夫才四十多岁。他做官不是凭军功,也不是靠关系,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深受文帝、景帝器重和宠信。晁错对汉初社会所存在的矛盾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积极提出“削藩”(将地方诸侯王权力收归中央,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以解决同姓王危及中央统治的问题。

起初汉景帝还有点犹豫,怕激起诸侯造反。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定削减诸侯的封地。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了来。他对晁错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要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了吗?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会乱起来。”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可是老人不体会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与晁错商量出兵之事,晁错打算让景帝亲自领兵平叛,自己留守京城。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他劝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共同劾奏晁错,说他让景帝率军平叛,自己留守京师是大逆无道,应当腰斩。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腰斩了。景帝把晁错杀了,但叛乱并未因此而平息。

汉景帝杀了晁错以后,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的理由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幸亏周亚夫很能用兵,不到三个月时间,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自从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