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已驾崩,继任的汉惠帝年少软弱,吕后又残忍夺权,新成立的汉王朝陷入风雨飘摇中。这段期间最辛苦的便是相国萧何。他一方面要用尽各种方法,阻止吕后过分破坏刘氏政权,避免吕氏势力扩大;一方面又要疏导功臣们对吕后的不满,避免强烈内争,造成皇朝崩溃。
由于萧何性格温和审慎,加上在关中地区声望甚高,吕后再强悍,于朝廷政事上仍不得不尊重萧何,但汉惠帝即位第二年,他就得了重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问他将来谁接替他合适。
萧何不愿意发表意见,只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下呢?”
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萧何,于是从刘邦称帝后到萧何去世的八年多内,两人没有什么交往。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陛下的主意不错。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候,天下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国家。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听哪个才好。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曹参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信奉黄老学说(黄老就是指黄帝老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
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去打扰百姓。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较安宁。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虽然在晚年,曹参和萧何处得并不好,但令人不解的是,曹参接任后,万事无变更,完全依照萧何时代的规划。不但如此,曹参还非常小心谨慎地选举共同执政的官员,野心或企图心较大的绝不任用。他特地从各郡国中选出有治理地方实际行政经验、且木讷又拙于文辞、处事待人厚重、个性稳定有耐心的官吏,将其提拔为丞相府官员,以最务实安定的手法来推动政务。
对于那些追求自我声望、急于表现以突显自己、辩才无碍、富于煽动力的官员,他则常加以斥责,不给予重用。
为了降低行政效率,曹参自己日夜饮酒,以拒绝处理太多的事情。
由于吕后专政,吕氏人马加速夺权,行政和制度变更的要求很多,曹参一律不理,积压的公文数量惊人。
很多公卿大夫、将领们见曹参什么事都不办,便到相国府要求晋见,商议公事。
曹参便招待他们喝酒,让大家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只要有人想说话,曹参便以“再喝,再来干杯”阻止之。直到喝醉了,什么建议也来不及讲,便又回去了。
这样的场合,几乎也成了常事。
渐渐地,这种什么事也不办的纯喝酒,成了大家的习惯,连官吏们也学会了这种风习。因此有人密告到相国府,要求整肃这种无效率状态。
曹参便过去看看是否真有此事。到了现场,曹参不但不干涉他们,反而参与喝酒唱歌,与其同乐。
他每天花在处理相国府的公事上时间非常少,并且大多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细微的小过错,曹参都帮助大家掩饰过去,因此每天几乎都没有什么事情。
汉惠帝当然也听到曹参荒废政事的报告。曹参的儿子曹
曹窋回去后,便等待机会,将以上的意思劝谏给曹参。
想不到曹参当场大怒,表示:“你只要好好侍奉皇上就可以了,怎么如此多嘴?天下事岂是你这种黄口小儿能懂的!”并当场依家法,怒责曹窋二百下,以示惩戒。
这消息自然很快传到汉惠帝耳中,汉惠帝也为之大怒,立刻召见曹参。
汉惠帝当面怒责道:“你为何处罚曹窋呢?是我要他劝谏你的啊!”
曹参当然知道是汉惠帝指示,他处罚曹窋,便是作给汉惠帝看的,因此立刻脱下相国冠帽,辞谢道:“我什么事都不做是有原因的!”
“这又有什么道理?”
“陛下自认在圣明英武方面,比先皇如何?”
“朕哪敢和先皇帝相比!”
“那么陛下认为我和萧相国,谁较贤能?”
“老实讲,你不如萧何!”
“是啊,陛下讲得非常对,我们都不如他们啊!如今高皇帝和萧相国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经够清楚了,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谨守职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吗?”
汉惠帝立刻醒悟,便说道:“我知道了,相国就照您的意思去做吧!”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候正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将其称为“萧规曹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