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定礼

刘邦没多少文化,一向不大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他当了皇帝以后,总觉得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这也不顺眼,那也不合适,就一律废除了。这样一来,朝廷中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低贱而又立了大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随随便便地大吵大闹,上朝的时候没有一点秩序,很不成体统。刘邦心里很不是滋味。

朝廷中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他原来在秦朝做过博士,后来看到秦二世无道,秦朝行将灭亡,他就偷偷地投奔了刘邦。由于投到汉朝的日子还不久,刘邦又不喜欢儒生,所以他的地位一直不高。这时候,他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就对刘邦说:“在和项羽打仗争夺天下的时候,儒生们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现在天下安定了,我想儒生却可以帮助陛下更好地守住天下。我愿意到鲁国的礼仪之乡去找一些懂得礼仪的儒生,让他们来帮助陛下制定一些朝仪,整顿一下上朝的秩序,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刘邦听到这话,不由地沉思起来。他虽然对大臣们这种乱糟糟的情况很不满意,但是一听到要学一些礼仪,心里却犯了愁。他害怕儒家的礼仪不好学,就抱着怀疑的态度问:“那种东西不是很难学吗?”叔孙通笑着说:“礼仪这种东西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来制定的,人是活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不同的情况来制定它。以前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是有所继承但又有所变化的,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可以把古代的礼仪和秦朝的礼仪结合起来,再按照我们今天的需要,制定出一套新的礼仪。”刘邦这时也动了心,就说:“那你就试一试吧。不过千万要简单一些,使我和大臣们都容易学会。”

于是叔孙通就到了原先鲁国的地方,这儿是孔子的故乡,向来是礼仪之邦。叔孙通找了懂得古代礼仪的三十个儒生,请他们来编订礼仪。他们首先结合汉朝的实际情况列了个大纲,然后就派人用竹竿和茅草搭了一个草棚,叔孙通带着这三十个儒生、汉高祖的一些近臣和他自己的弟子,总共有一百多人,开始演习朝仪。这样搞了一个多月,叔孙通就把汉高祖请来观看演习。汉高祖看了以后说:“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的话,还是很容易学的。我看就这么办吧。”于是,他下令叫朝廷里的全体文武大臣们都来学习朝仪,并决定在公元前200年10月正式开始实行。

10月到了,长安的主要宫殿长乐宫建成。这一天,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就正式开始了。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百官们,一个个披红挂绿,精神抖擞。按照官职的高低,在宫门外排成长队站立等候。宫殿的外边,到处都悬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帜,一个个身强体壮的卫士,手拿着各种兵器站立在两旁,威风凛凛。过了一会儿,只听传令官发出号令:“皇帝传众大臣上殿!”大臣们就分两路进入大殿,站立两旁。太尉为首的武将们站在西面,面向东;丞相为首的文官站在东面,面向西。等到大臣们站定以后,汉高祖刘邦从内宫来到殿上,端坐在大殿正中的高座上。刘邦今天也特意打扮了一番,身穿崭新的龙袍,刚整过的胡须微微上翘,面色庄重,威严地看着下面站立两旁的众大臣。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开始朝拜,每个人都要上去自报自己的位置。朝拜完毕,汉高祖要赏给大臣们饮法酒,大臣们把酒杯举到跟自己额头一样的高度,齐声喊道:“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就是长生不死的意思。酒量很少,只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而已,决不许喝醉,所以称为法酒。

在朝拜过程中,御史负责检查。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要被卫士们带走。大臣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和皇帝吵闹了,他们都做得十分认真,惟恐出了差错而被带下去。朝拜礼仪结束以后,汉高祖可知道了当皇帝的甜头,不由得洋洋得意地说:“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竟然这么尊贵啊!”于是他拜叔孙通为奉常,专管朝廷礼仪,后来改名为太常并且赏给叔孙通五百两黄金。

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后,宫廷里就没有那种乱哄哄的情况了。这一套礼仪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整个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的都是这些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