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流亡

在春秋争霸中,宋襄公只不过是个昙花一现的人物,真正接替齐桓公称霸的是晋文公。

晋文公名字叫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在他夫人死了以后,把他最宠爱的骊姬立为夫人。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并且要阴谋杀害比奚齐年长的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只得分别逃到国外去避难。

晋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于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回国当了国君,他就是晋惠公。但晋惠公后来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

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像狐毛、狐偃、赵衰、魏辈、介子推等人都跟随他。他起初在狄国避难,后来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乞讨,几十里路不见人烟,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的大树下吃饭。重耳叫狐偃向他们要点吃的。衣不蔽体的农夫们望着这群贵族打扮的人说:“我们哪里有吃的!连野菜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送人呢?”另一个农夫从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重耳面前说:“这个给你吧。”重耳大怒,拿过马鞭,就要打那个农夫。狐偃看到农夫们一个个怒目相视,急忙劝阻说:“要弄点粮食不难,要弄块土地恐怕就难了。老百姓送给我们泥土是好兆头啊!这是上天借他们的手给我们的恩赐,得土意味着得国啊!”重耳只好忍气上车,向前赶路。他们饥一顿饱一顿,不知走了几天几夜,才到了齐国。

齐桓公听说重耳前来投奔,马上派人去迎接,给他们安排住处,供给车马,送米送肉,招待十分周到,还把本家的一个美女齐姜嫁给重耳作夫人。重耳非常感激,在齐国一住就是七年。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了,齐国的五个公子争夺君位,国势渐渐衰落下来。跟随重耳的几个人商量要离开齐国,可重耳迷恋眼前的安逸生活,整天厮守着齐姜,再也不想离开齐国了。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很好哇!”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重耳一行人来到宋国,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大腿受了伤,正在养病。他虽然被楚兵打败,但仍有称霸之心,总想找几个能人帮助他,重整旗鼓,报仇雪恨,如今听说重耳来投奔他,高兴极了。可宋襄公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病势越来越重,没有力量帮助重耳回国。狐偃等人看到这情况,只好告别宋国君臣,来到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情招待,还把女儿怀嬴改嫁给重耳。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晋怀公弃城逃跑,不久被人刺死。晋国的文武大臣拥立重耳为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从四十三岁起逃难,到即位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算起来,在外颠沛流离,前后整整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