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即位,执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史家又称他为“赵主父”。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经常发生战争,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小国中山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十八年中,赵屡败于秦、魏,损兵折将,国力大衰,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胡服骑射

在交战中,赵武灵王逐渐发现:由于胡人都身穿短衣、长裤,作战时骑在马上,因而他们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难怪赵国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其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去说服,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时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

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又号令兵士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就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随着军事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得到改变:赵在东北攻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在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推行的学习骑射的措施,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胡服骑射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事实上,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而且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除当时楚、齐两国已有人效法外,汉代即已成为官定武服;北朝以来,文武官员皆穿胡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胡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说,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