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姓屈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贵族,同楚王是本家。他从小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二十多岁就满腹经论,善于做诗写文章,口才也好,年纪轻轻就成为楚国的左徒(楚国的一种官名),经常同楚怀王一起研究政事、拟定法令、接待各国的使臣,深得怀王的信任。
有一天,楚怀王叫屈原起草一份重要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来了,就要抢去看。屈原赶紧把草稿收起来,冷冷地说:“这是个草稿,还没定下来,谁也不能看!”
靳尚讨了个没趣,搭讪着走了。一到楚怀王那儿,他就陷害起屈原来了:“大王啊,您还蒙在鼓里呢!”楚怀王问:“怎么啦?”靳尚说:“大王不是总让屈原起草文件吗?他把这当成炫耀自己的本钱哪!每次法令一公布,他就到处说:‘哼,除了我,谁干得了!’”“啊!他还说什么?”“他还说,大王昏庸残暴,目光短浅,大臣们都贪婪自私,愚蠢无能,朝廷大事没他就完了。”楚怀王听了信以为真,火冒三丈,从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倒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担心楚国被靳尚这些人弄糟,一有机会仍旧去劝谏楚怀王。楚怀王不但听不进屈原的忠告,反而讨厌他直言敢谏,让他去做三闾大夫,管些无关紧要的事,国家大事一点也不跟他商量了。
楚怀王在靳尚一班人的怂恿下,上了张仪的当以后,想起屈原平时联齐抗秦的主张,觉得有道理,于是又起用屈原,派他出使齐国。屈原到齐国以后,尽力施展他的外交才能,好不容易才恢复了齐楚两国的联盟。
秦王听说楚齐又要联合,就又派张仪来拉拢楚国。楚怀王本来想杀张仪,但是禁不住靳尚和郑袖替张仪说好话,所以又糊里糊涂地把他给放了。等屈原从齐国回来,张仪早没影儿了。
楚怀王并没有从这些事中接受教训。他对靳尚、郑袖这些人仍然非常信任和宠爱,对屈原依然十分疏远。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实现,却眼睁睁地看着楚国一天天衰败下去,内心悲愤不已。他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倾泻到诗句中去,写出了有名的长诗《离骚》。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屈原强烈的正义感和追求真理的决心,而且艺术上有辉煌的成就,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公元前307年,秦昭襄王即位,做了国君。秦昭襄王怕楚国再同齐国结盟,难以对付,于是又采取软的方法,想方设法拉拢楚国。他经常给楚怀王送礼物,还把女儿嫁给楚怀王做儿媳妇。楚怀王以为秦国真的要同楚国交好,就同秦国结盟了。楚国本来是同齐、赵、韩、魏等国订了“合纵”盟约,一起反对秦国的,如今出尔反尔,这就惹恼了参加“合纵”盟约的其他国家。公元前304年,齐、韩、魏三国联合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做人质,请秦国援救。所谓人质,就是拿人做抵押品,以取得对方的信任。秦国一出兵,三国也就退兵了。
这时候,太子横还留在秦国,没有回国。他在那儿,经常受秦国人的气。有一次,太子同一个秦国的官员发生了冲突,他一气之下,把那个人杀了,然后跑回楚国。这下闯了大祸。秦国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三国,大举攻楚;第二年,又单独发动进攻,杀了楚兵两万人,攻占楚国的襄陵等城池。楚怀王只好又向齐国求救。这时候,秦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继续进攻楚国,另一方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在秦国的武关(今陕西省东南部)相会,举行和谈。楚怀王看过信,没了主意:去吧,怕被秦国扣留;不去吧,又怕秦军更加大举进犯。于是召集群臣来商议。大臣们有主张去的,有反对去的。正在争论不休,忽然有一个人从殿堂下面大声嚷着走进来:“大王可千万不能去,秦国相信不得!”大伙儿抬头一看,来的是三闾大夫屈原,不由得一愣。因为三闾大夫是无权参与议论国家大事的。但是,屈原热爱祖国,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今天他听说朝廷上要讨论楚怀王去不去秦国谈判的事,生怕楚怀王再上当,忍不住冲进殿堂上来。他激动地对楚怀王说:“秦国向来就像虎狼一样凶狠残暴,从来不讲信义。我们上它的当不是一次两次了。上次张仪欺骗我们难道您忘了吗?这次秦王约您去相会,肯定又没安好心。大王一去,恐怕又要上他的圈套。”令尹昭睢也附和着说:“屈原大夫说得对啊,大王不能去!”楚怀王犹豫不决。那些主张对秦国妥协投降的大臣,如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一看这情景,连忙替秦国说起好话来。一个说:“秦国约大王去和谈,我看没什么恶意。”一个说:“通过谈判或许能使秦国把占去的地方还给我们。不去就辜负了秦王的一片好心。秦国可得罪不起!”这些人一味地劝楚怀王,楚怀王听信了他们的话,终于还是到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别国,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起作用,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
楚国的南疆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一带的地方。当时那儿还很荒凉。屈原在流放中,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仍旧时刻关心着楚国的命运,牵挂着楚王,希望顷襄王召他回国都,以挽救国家的命运。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也没有召他回朝廷的消息。屈原内心的悲愤万分。
多年的流放,精神上、生活上的折磨,使屈原的头发由黑变白,身体由强变弱。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动迟缓,已经变成一个干瘦的老人了。但是,他的爱国热忱还是那样强烈,追求真理的意志仍旧是那样坚强。他不肯向邪恶势力屈服,决心保持他那高尚的品格。一天,他在河边散步,边走边吟诵着自己创作的诗歌。一个渔夫认出了他,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屈原吗?怎么落到这步田地啊?”屈原说:“天下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干净;众人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所以被流放到这儿来了。”渔夫又问:“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不然,也不会弄成这个样子啊!”屈原叹口气说:“人身上衣服干干净净的,谁肯到污泥里染上一身泥呢?我情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也不愿跟那些奸臣一起毁灭楚国!”
在流放中,屈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人民群众。他看到老百姓缺吃少穿,生活非常悲惨,对他们深表同情。群众也很爱戴他。他同人民群众同欢乐,共患难,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他写出了更多更好的诗歌。《九歌》、《九章》等光辉诗篇,大部分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郢都,毁坏了楚国先王的陵墓。楚顷襄王逃到陈城(今河南省淮阳县),楚国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屈原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楚国快要灭亡了,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不愿看到楚国沦亡,不愿看到老百姓受秦国的残害和欺压,于是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抱了块大石头,投进汨罗江中(今湖南省东北部,湘江的支流)自杀了。这年他六十二岁。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消息,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夫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就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