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东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人,张仪是魏国人。两人是好朋友,都出身贫寒,均拜鬼谷子先生为师,极有口才。
苏秦后来出外闯荡,想要谋取一官半职。但他走了许多国家都未被任用。两年以后,衣衫破旧的苏秦回到家中。家里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理他,认为他不务正业,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就连他的妻子也只是坐在一旁埋头织布,不看他一眼。他的嫂子明知他腹中饥饿,也不肯给他做饭吃。
苏秦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并未灰心丧气,而是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从此,苏秦昼夜苦读,有时读书到半夜,实在太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拴起来系在房梁上,这样打瞌睡时一低头,就会被绳子拽醒;有时人虽然醒着,精神却萎靡不振,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强迫自己振作精神。“头悬梁、锥刺骨”就是由此而来的。
经过一番苦学,苏秦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天文、地理、医药、军事、古今法令、各国概况均熟记于胸。于是他再次离开家乡,谋求仕途。
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受到燕文公礼遇。他向燕文公分析了当前形势:当今秦国最强,时有吞并各国的野心。燕国之所以未受侵扰,因为有赵国抵挡在前,燕国要想永保太平,只有与赵国交好,联合中原各国共同抗秦。燕文公深有同感,便派苏秦合纵燕、赵、韩、魏、齐、楚六国。
苏秦首先来到了赵国,向赵肃侯详细说明合纵之计的好处。赵肃侯完全同意,当下拜他为相国,并送给他大量财物,请他联合其他四国。
后来,苏秦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与智慧,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公元前333年,六国到赵国洹水(在今河南境内)开会,各国君主歃血为盟。苏秦被封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掌管联盟之事。
苏秦荣归故里,所到之处均得到盛情接待,乡亲及家人更是诚惶诚恐,他的嫂子也跪地磕头不起。对此,苏秦心中感慨万千。
同年,燕文公去世,燕易公即位,齐国乘燕国办丧事之机,夺取了燕国十几座城池,从此齐燕两国结下了深仇。
秦王听说六国合纵之事后,决心要拆散联盟。首先,他将从魏国夺来的土地又给魏国退还回去,然后又将女儿许配给燕太子。这样,魏国和燕国同秦国好了起来。
苏秦得到消息后来到燕国。燕易王对他说齐国有违背盟约的举动。苏秦决定替燕国要回城池,又来到了齐国。见到齐威王,苏秦说:“一个人无论有多么饥饿,也不会吃乌头籽,因为乌头籽会加速人的死亡。如今齐国就吃了乌头籽。燕国与秦国已联姻,您若占了燕国城池,秦国必然出兵,到那时齐国岂不危险!”齐威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燕国的城池,燕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城池。可燕易公并没有消除心头之恨,便又派苏秦到齐国去,想办法削弱齐国的力量。
苏秦佯装得罪了燕王,逃到了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齐宣王是喜财好色之徒,为了投其所好,苏秦为齐宣王大建宫殿,并搜罗美女献给他,齐国的国库逐渐空虚,百姓的赋税也大大增加,全国上下怨声载道。许多大臣进谏,劝齐宣王远离苏秦。齐宣王根本听不进去。不久,苏秦遇刺身亡。
再说张仪到各国游说,由于他出身寒微,刚开始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后来,他听说楚国令尹(楚国最大的官)昭阳正招揽天下贤士做门客,就去投奔昭阳,做了他的门客。昭阳当令尹时,四处征战,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楚王就给了他一块玉璧作为奖赏。昭阳十分珍爱它,常带在身边玩赏。一日,昭阳丢失了璧。昭阳门下人诬赖张仪偷了璧,捉住他拷打。他的妻子嘲笑他说:“你不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污辱?”张仪张开嘴叫妻子看看,说:“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约定六国合纵,很怕秦攻诸侯,破坏合纵,就暗地使人劝说张仪:“你与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得势,你为什么不去找他?”张仪便到赵国求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为之通报,又使他在几天之内走不了。等见到了张仪,苏秦叫他坐在堂下,给他奴仆的饮食,并用言辞激讽他:“以你的才能,怎么困辱到这种地步?我能使你富贵,可不能收留你这样的人!”张仪来投奔苏秦,自以为是老朋友,可以得到帮助,却反受到污辱。他恼羞成怒,考虑只有秦国能使赵国害怕,便决定到秦国去。
苏秦告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能的人,我赶不上他,幸而先有成就。可是能够得到秦国权柄的人,独有张仪。他贫穷,没有因由进入仕途。我恐怕他乐小利而不上进,所以召他来羞辱、激怒他。你为我好好暗中事奉他。”苏秦请赵王拿出金币车马,派舍人尾随张仪,慢慢接近他,需要时就给予车马金银,但不说明。
张仪到了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苏秦的舍人来告别,张仪说:“依赖你的帮助,我得到官职。我将要报答你,你为什么要走呢?”舍人说:“我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苏秦。苏秦担心秦攻赵,破坏纵约,认为惟有你才能得到秦的权柄,故意激怒你,派我供给你路费。现在你已被任用,请允许我回去报告。”张仪说:“哎呀,我在圈套中而不知晓,很明显我不如苏秦。我又刚被任用,哪能图谋赵国,回去替我谢谢。苏君在位的时候,仪不敢破坏纵约。”
张仪凭他的口才和智慧,很快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当上了秦国的相国。
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想实行连横(就是各国都向秦国靠拢,去攻击别的国家),非得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公元前313年,张仪来到楚国,他知道楚王最宠信的大臣是上官大夫靳尚,而这靳尚又是贪财好利的小人,于是就送去了许多金银玉器给他,靳尚得了张仪的贿赂,处处帮着张仪说话。
张仪买通了靳尚和楚王的其他宠臣,这才去拜见楚怀王。两人见面后,张仪根本不提以前在楚国受辱一事,只是表示,来此是为了秦楚两国的友好,楚怀王也高兴地说:“和秦国结盟友好,是楚国多年的愿望。”张仪接着说:“当今天下七雄中,实际上只有秦、楚、齐最强,齐楚两国势均力敌,关键在于秦国。如果秦国和齐国联合,那么齐国就强了;如果秦国跟楚国联合,那么楚国就强了。秦国很愿意和楚国联合,但有个条件,即楚国必须与齐断交。如果大王跟齐国断交,秦情愿把商于(今陕西商县至河南内乡一带)之地六百里归还楚国。”楚王一听非常高兴,当即答应与齐国断交。朝中大臣大多赞成楚王的决定,只有客卿陈轸和三闾大夫屈原反对。陈轸对楚王说:“大王,秦王为什么这么看重楚国,还不是因为我们与齐国结为联盟了?如果我们与齐国断交,就等于把自己孤立起来,那时秦国就不会看重我们,也不会把地还给我们。如果齐国恨我们与他们断交,与秦国联合起来反对我们,那时我们楚国就更危险了。”屈原也支持陈轸的意见,坚决反对与齐国断交。并指出张仪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从来就言而无信,劝怀王千万不要上当。这时,受张仪贿赂的大臣靳尚出来说:“你们说得倒轻巧,不跟齐国断交,秦国能把六百里地白白送给我们?天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楚怀王一听这话有理,于是就一面派人去跟齐国断交,一面派使臣跟随张仪去秦国,办理土地移交手续。
齐宣王听说楚国宣布同齐国断交,马上派使臣到秦国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他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禀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一怒之下,发兵十万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早有准备,也发兵十万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结果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所剩无几,不但商于六百里土地没到手,就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被秦国夺了去。楚怀王无奈,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一蹶不振。
过了不久,秦王派使者告诉楚王,希望以秦国武关以外的地方换楚国的黔中地。楚王说:“不愿换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听说,请求到楚国去。秦王说:“楚王正想得到你,报复上次说献商于地的事,怎能去呢?”张仪说:“秦强楚弱,我奉王命去楚国,楚国不敢杀我。我和楚国的大臣靳尚关系好,靳尚又得到楚王的宠姬郑袖的信赖。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张仪到了楚国,楚王把他关押起来,要杀他。张仪通过靳尚向郑袖说情。郑袖请求把张仪放掉,与秦和亲,怀王果然听从郑袖,放了张仪。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刚从齐国出使回来,准备劝说怀王杀掉张仪。但为时已晚,张仪已越出楚境了。
张仪利用欺骗手段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张仪连横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秦国在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富民强,实力雄厚,中原各国都很怕它;他们也想联合起来抵抗秦,但个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到了关键时刻,就不齐心合力,最终合纵不成,反倒给秦国搞连横造成可乘之机。过了七八十年,秦始皇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