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齐国虽然战败,但齐桓公依靠管仲,把齐国依然治理得国富兵强,他时刻想着称霸。
公元前681年,即在齐桓公当上国君的第五年,他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兵强马壮,可以会合诸侯了吧?”管仲说:“如今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和晋国,都拥有强过我国的实力,可他们都没有能够称雄于世。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他们只知扩张疆土对周王室却不尊崇,更不懂得用天子名义号令天下的好处。您如今用‘尊王攘夷’相号召,就会在诸侯中树立威望。”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蛮、夷、戎等部族对中原的侵害。齐桓公听管仲这么一说,便问:“那该怎样做呢?”管仲回答说:“宋国刚经过内乱,至今各国诸侯还没有承认宋国新君的地位。而周釐王刚刚即位,我们不妨遣使前去周室一来去朝贺,二来请天王下令,让诸侯承认宋君的君位。只要天子同意,我们就可以借此机会召集诸侯了。”齐桓公便依计行事,派使臣朝见周釐王。
周釐王刚即位,见强大的齐国前来贺喜,心里说不出多高兴。因为到春秋时代,许多诸侯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于是他把召集诸侯承认宋国君位这件事,派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得到天子的授权,便通知各国诸侯,本年三月初一在齐国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大会诸侯,共同确认宋国君位。
宋国的君位为什么要得到确定呢?因为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打死了原来的国君宋闵公,并立宋闵公的堂弟公子游为国君。宋闵公的弟弟公子御逃亡国外,后来他联络国内各大族,把公子游杀死。赶走南宫长万,自任国君,这便是宋桓公。
管仲就借着宋桓公刚即位、需要诸侯确认这个机会,让齐桓公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会盟诸侯,当上霸主。
开会的日期临近,宋桓公先到,对齐桓公组织这次会合表示感谢。第二天,陈国、邾国、蔡国的诸侯也陆续到了,但是其他诸侯还没有来。齐桓公对管仲说:“诸侯没有来齐,改个日期吧!”管仲说:“第一次会合诸侯,不能失了信用。‘三人成众’,已经来了四国可以开会了。”
三月初一,大会按时举行。五国诸侯会见完毕,齐桓公说:“我奉了天子的命令,会合各位,一起商量怎样扶助王室。今天这个大会,得先推选一个盟主,请大家公议。”当时,几位诸侯交头接耳议论开了。陈宣公最后站起来说:“天王把会合诸侯的使命交给了齐侯,当然应该推齐侯为盟主。”各位诸侯纷纷表示赞同。齐桓公谦让一番,就大摇大摆地坐到盟主的位置上去了。他率领大家先向台上虚设的天子的座位行了礼,然后宣读了盟约。盟约约定,尊重王室,扶助弱小国家,共同抵御夷狄入侵。还写明,哪一个国家要是违背了盟约,其他各国要联合起来,共同讨伐它。对盟约的内容,各国诸侯都表示同意。接着,管仲走上台来,对大家说:“鲁、卫、郑、曹四国,不听天子命令,不来参加大会,这是对天子的不忠,应该兴师问罪。”齐桓公接着说:“敝国力量不足,请各位多多帮忙。”陈、蔡、邾三国齐声说:“一定照办。”只有宋桓公一声不吭。当晚,宋桓公回到住地,对大夫戴叔皮说:“齐侯仗着自己强大,全不把我放在眼里,刚刚当上盟主,便指挥起我们来了,这怎么得了!”戴叔皮说:“齐国要是称了霸,宋国就要倒霉。咱们这次来不过是为了确定您的君位,如今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还等什么?咱们回去吧!”宋桓公听了,急忙收拾行李,连夜走了。
第二天,齐桓公听说宋桓公不辞而别,大怒,要派兵去追。管仲说:“本来是请人家会盟,人家走了,我们派兵去追,没有这个道理。再说宋国远,鲁国近,不如先去讨伐鲁国。”齐桓公说:“怎么打呢?”管仲说:“我们如果先去攻打鲁国的附属遂国,鲁国一定害怕,然后再派人去责问鲁国。大兵压境,鲁国敢不来赔礼道歉吗?”于是,齐桓公亲率大军攻打遂国。鲁庄公吓坏了,虽说长勺之战,鲁国获胜,但论实力,齐鲁两国相差甚远,他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大臣施伯和曹刿都主张和好。正在这时候,齐桓公派人送信来了。信中责备鲁庄公不去北杏会盟。鲁庄公马上回信说:“开大会的时候我正好生病,没来得及参加,实在抱歉。如果您把军队撤回齐国境内,我马上就去会盟。”齐桓公接到回信,非常高兴,立即撤兵。
鲁庄公带着曹刿去齐国会盟,到了齐国的领地,只见会场的前后左右都布满了士兵,气氛十分紧张,鲁庄公见这阵势,先吓呆了,上台阶的时候,两腿直发颤。曹刿手提利剑,紧跟在鲁庄公的后面。齐、鲁两君刚见过面,一位大臣捧着一盘牛血上来,请两位国君歃血立盟。按照当时的规矩,立盟约的人要把牛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两位国君刚要伸手沾血,只见曹刿抢上前一步,一把抓住齐桓公的袖子举起宝剑,这时候管仲急忙跑过来,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齐桓公,厉声问道:“你要干什么?”曹刿说:“鲁国连年战争,眼看要亡国了。你们不是说要‘扶助弱小国家吗’,为什么不替鲁国想想呢?”管仲问:“你有什么要求?”曹刿说:“齐国倚仗着自己强大,欺负弱小的鲁国,抢走了我们的汶阳之田,今天就请你们还给我们,否则,休想让我们订立盟约!”管仲回头对齐桓公说:“主公,你答应他吧!”齐桓公紧盯着曹刿的剑,忙说:“我答应!我答应!”曹刿这才收起宝剑,接过盘子,请两位国君歃血。仪式完了,曹刿又对管仲说:“您是齐国的相,我想和您歃血,请您担保实践你们国君的诺言。”齐桓公说:“何必呢?我向你起誓。”说完便指着天对曹刿说:“让上天作证,我一定退还汶阳之田”。曹刿这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表示感谢。
会盟结束以后,齐国的大臣们很生气,都要求齐桓公杀掉鲁庄公,好出这口窝囊气。齐桓公不同意。他心里想:土地与信用比起来,哪个重要呐?有了信用,才可以称霸,称了霸什么没有啊?何必为一小块土地逞能呢?所以,他对大臣们说:“我已经答应人家了,说话要算数的!”大臣们只好作罢。第二天,齐桓公摆下酒席,欢送鲁庄公,随后就把汶阳之田如数还给鲁国。鲁庄公带着曹刿高高兴兴地回国了。
诸侯们听说这件事,都佩服齐桓公讲信用,都想依附齐国。卫、曹两国也派人来赔礼道歉,并且请求会盟。齐桓公就请他们一起去讨伐宋国。
周釐王二年(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派使臣去周天子那里告状,说宋桓公目无天王,不听号令,请天子出兵,讨伐宋国。周釐王答应了齐桓公的请求。于是齐桓公亲率军队,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宋国边界。大夫宁戚对齐桓公说:“主公奉天子的命令,会合诸侯,最好是先礼后兵,您让我先去劝宋桓公讲和,怎么样?”齐桓公一心想让各国诸侯真心服他,便传令军队停止行动,让宁戚去见宋桓公。
宁戚见了宋桓公,深深地行了个礼。宋桓公动也不动,好像没见一样。宁戚见此情景,抬起头来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宋国真危险啦!”宋桓公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宁戚反问宋桓公:“在您看来,您和周公,谁更贤明?”宋桓公回答说:“周公是圣人,我怎敢和圣人相比呐?”宁戚说:“周公在周朝最强盛的时候,听说有人来见他,即便正嚼着饭,也急忙把饭吐出来,去会见客人。就是这样,他还怕失了礼。可是您怎么做的呢?宋国这样衰弱,国内接连发生杀死国君的事情,您的君位并不牢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有本事的人恐怕也不愿意到您这儿来,何况您还这样傲慢呢!宋国的处境还不危险吗?”宋恒公听了宁戚这一番说,忙说:“我没有治国经验,先生不要介意。”宁戚说:“如今王室衰落,诸侯谁也管不了谁,篡权杀君事常常发生。齐侯不忍心看着天下这样混乱下去,这才奉了王命,在北杏会合诸侯,好不容易确定了您的君位,订立了盟约。不想字迹未干,您就暗地里跑了,您的眼里还有天子吗?现在天子大怒,派齐侯兴师问罪,您先不服从天子的命令,现在又和天子的军队对抗,激起了众怒,不用打,战争的胜负不是明摆着吗?”宋桓公忙问:“先生有何高见?”宁戚说:“依我看,您不如送点礼,和齐国会盟,这样,天子和盟主都高兴,仗打不起来,宋国也就安全了。”宋桓公又说:“眼下齐国兵马已到,哪里还会同意讲和啊?”宁戚安慰他说:“齐侯一向宽宏大量,不会记仇的,您看,鲁国不去开会,后来认错了,齐国不但和鲁国订了盟约,连从前占的地都退还了,何况您哪!”宋桓公忙派使臣,带着礼物,和宁戚一起到齐桓公那里去认错。
齐桓公很高兴,将宋国送来的礼物,转送给天子的使者,并同意了宋国重新入盟的要求。
周釐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约会没有去北杏会盟的卫、郑、陈以及中途跑掉的宋国在鄄地(今山东省范县西南)会盟。齐桓公便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后来还率领宋、鲁、陈、卫、郑等七国军队,联合进攻不断向北扩展的楚国,最后迫使楚国在召陵结盟修好,止住了他北上的势头。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盟约。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九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从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逐渐把黄河中下游的诸侯国联合起来,不断援助弱小国家,抵制戎狄的侵扰,对保护中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他的称霸,各国结盟修好,相互间的纷争减少了许多,这对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安定人民生活有着不可湮没的功勋。至此,齐桓公的雄图霸业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了。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