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聃箭射周桓王

周宣王在世时封了一系列诸侯国,其中一个郑国(封地在今河南新县)一直由为周朝王室立下汗马功劳的郑氏家族统治。周平王宜臼一向很信任郑氏,郑氏几代人都在周朝担任卿士(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由于郑国内部不太稳定,郑国国君郑庄公有很长一段时间顾不上去朝廷协助平王管理朝政。周平王对此很不满意,就想找别的诸侯王协助他统治管理天下。郑庄公知道后十分恼火,心想:“我们郑家历代为周朝不惜流血牺牲,我爷爷为救周幽王而死在乱箭之下,我父亲为拥立周平王出过大力。现在平王恩将仇报,我怎能忍耐得了?”

郑庄公匆匆驱车赶到京城,见到周平王时,却以退为进,主动提出辞职让贤。周平王手足无措,只好好言劝慰。最后在满朝文武的劝说下,达成一个协议:郑庄公仍然担任卿士。为解除误会,周平王抱太子孤送到郑国去居住;郑庄公也把公子忽送到周朝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太子孤自郑国回到京城继承王位,没料到太子孤悲伤过度,没等到执政就死了。这样,孤的儿子姬林即位登基,他就是后来的周桓王。

周桓王认为父亲若不是因郑庄公,就不会这么早孤独抑郁而死去,又觉得郑庄公在朝廷上很不尊重自己,就打算罢免郑庄公。周桓王一天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郑庄公说:“您是先王的老臣,不敢让您受累,还是请您离开吧。”郑庄公一听,虽然生气,但坦然道:“谢谢您的好意,那我就告辞了。”

郑庄公回到郑国,总想找点钉子让桓王碰,让桓王知难而退。正巧宋国、卫国作乱,郑庄公就假借周桓王的名义,自称得到桓王的授权,联合齐国和鲁国,把宋国打败。宋国的国君宋荡公在战乱中身亡,郑庄公就立公子冯为宋国的新国君,也就是宋庄公。郑庄公在诸侯中威望大增,许多小国都听从郑庄公的号令,郑庄公更不把周桓王放在眼里了。

周桓王知道郑庄公假借周王旗号讨伐宋国的事,就下令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索性连续五年不去洛邑朝见天子,也不向周纳贡。周桓王大为恼火,亲率蔡、卫、陈三国军队征讨郑庄公。郑国早有抗周之心,誓与天子决一死战。

周桓王原以为大兵一到,郑庄公一定会认错讨饶;现在看到郑庄公胆敢领兵迎战,不由得怒火中烧,领兵来到城下,向郑庄公挑战,想等郑军出战时,当面臭骂郑庄公一通。没料到郑庄公根本不到阵前见他,只是不理不睬,坚守不出。周桓王求战心切,就派士兵去郑军阵前叫骂,郑庄公还是按兵不动。直到将近黄昏时候,郑庄公见周王士兵已经面露倦意,士气全无了,就立刻下令击鼓冲锋。郑军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早就憋足了劲,一听到号令,奋勇攻向周军。陈、蔡、卫三国士兵本来就不想为周天王打仗,一看郑军来势凶猛,掉头就逃。周军勉强抵抗,哪里是对手,马上败下阵来。郑军一阵奋勇追击,只杀得周军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周桓王随军而退。

郑国的战将祝聃率兵追杀,看到前边的一辆车上载着桓王。祝聃弯弓搭箭,瞄准周王,朝着周桓王射出羽箭,正中桓王左肩。祝聃见射中了周桓王,顿时喜上心头。正要驱车追赶,想把周桓王活捉,却听到郑庄公鸣金收兵,只得返回。到了营地,祝聃满脸迷惑地问郑庄公:“周桓王被我射中,我正要生擒他,大王怎么下令收兵了?”郑庄公答道:“我们今天应战也是迫不得已啊。那恒王兵败中箭,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厉害,以后再也不小看我们了。再说,真要把周桓王抓来,我们又怎么处置他呢?就是射他一箭也不妥当。如果桓王伤重而死,杀害天子的罪名就落在我们头上,如何向天下交待呢?”大夫祭足也说:“还是庄公高明,现在我们己经教训了周桓王,现在最好赶快派人去慰问天子,算是给他一个面子,让他也好下台。”郑庄公一听连声说好,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祭足。祭足带了许多牛、羊作为礼物,外加一些粮草,连夜赶往周桓王的大帐慰问。他一见到周王,就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口称:“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庄公本想自卫,岂料士兵约束不严,以至冒犯了桓王。庄公诚惶诚恐特命我来请罪,请桓王宽恕。”周桓王没料到郑庄公有此一举,祭足长跪不起,更使他不知所措。旁边的大臣们见此情形,都帮着郑庄公说话,请周桓王饶恕郑庄公。祭足不等周桓王说话,忙向天子谢恩,告辞了桓王,又到别的军营一一慰抚。就这样,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的这场战争,最后以祭足的“慰问”收场,但是诸侯之间更加激烈的争斗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西周的时候,周国国力强盛,诸侯臣服,王朝统治遍及五湖四海。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的权势日渐衰落,诸侯的力量却越来越强。祝聃箭射周桓王的事件实际上说明了当时王室衰落、诸侯强大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