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周康王,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作“成康之治”。但当周朝传到第十代周厉王的时候,国力已出现衰象。这时候,外族入侵、侯国内乱、贡赋减少、国库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挥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为了增加赋税,他听从荣夷公的建议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山川等,即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市民百姓,只要他们采山上的药,砍山上的柴,捕捞河湖里的鱼虾,射猎山林的鸟兽,都必须依法纳税。甚至连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这是一种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办法,不仅遭到老百姓的反对,而且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进忠言,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引起大多数人的反对。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偏信荣夷公,让他来负责实行“专利”。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
大臣召伯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进谏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监视人民。那批人到处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诬告谁。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一下眼色,就匆匆地走开。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
厉王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就沾沾自喜对召公说:“你看,百姓现在还有怨言吗?”召公听了,对厉王说;“硬把百姓们的嘴堵住,这使他们的怨声变成怨气了。不过,以臣之见,把水堵住,一旦决口,危险更大,所以治水的方法是疏通河道;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大王怎么可以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呢?”厉王仍然不听劝告,反而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张张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率领部队来到镐京城。这卫武公又叫共伯和。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本来是前来平叛的,可是当他来到王都,起义群众已经散去,于是他就率领部队,驻扎在王宫里。
厉王外逃,不敢回来。太子虽活着,但一来年幼、不能主事,二来是找了替身才逃了命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能暴露身份。于是召公提议,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一致同意。所以这一年被称作共伯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去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
共伯和执政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共伯和时期,也叫“共和行政”。转眼十四年过去了,逃亡在外的周厉王死了,太子靖也已经在召公家里长大成人了。召伯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一天上朝后,他就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大家见太子还活着,一致同意立他为天子。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而且众怒难犯,也就顺水推舟,亲自到召伯虎家把太子靖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不久,共伯和又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周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