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以后,实行了封侯制。为了安抚纣王的后代,他将殷都划给了纣王之子武庚,同时还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监视他。两年后他积劳成疾,害病而死。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当时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由他代理天子的职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又是在王室中长大,受过先王不少教诲;另外,武王生前与他关系融洽,感情极深,所以如今周公理起国政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非常卖力。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为他出谋划策。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忙得不可开交。
有一次,周公正在洗头发(古人不剪发,把头发留得很长,洗的时候很费事),刚把头发浸湿,外面来人有急事要报告。周公连忙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待,办完事再回来接着洗;洗到半截儿,又有人来报告,他还是握住湿头发出去。一连出去几次,他才把头发洗干净。
还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饭,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外边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去接客人。一顿饭的工夫,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连吐了三次饭菜(嚼着的食物叫做“哺”,古代就把这个故事叫“一饭三吐哺”)。家人在一旁见了忍不住说:“您不能吃完饭再去会客吗?”周公摇摇头说:“这些贵客来访,都有好主意要说。我恨不能马上听听,怎么能怠慢了人家呢?”
周公尽心尽力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周公遭到了诽谤,一面更加勤恳地处理国家大事,一面恳切地对人解释。他流着泪对姜太公、召公等人说:“先王早就盼望有朝一日天下太平安定。现在刚刚立国,武王死得早,成王又太小,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我怎么对得起祖宗呢?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周朝江山,没有一点私心呀!”姜太公、召公等人被周公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不再怀疑他了。很多人听了周公的解释,又见他确实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办事,也就不相信管叔和蔡叔的谣言了。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他一心想重新恢复自己殷商的王位,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于是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周公果断地下令东征,平定叛乱。经过三年艰苦的战争,东征终于取得胜利,叛乱被平息了。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兵败自杀,蔡叔被流放到远方去了,霍叔的职务也被免了。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于是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并派兵监视他们。
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七年,终于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悲痛不已,他以天子之礼将周公埋葬在文王、武王的墓地。
周公是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作为最高人格典范,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周初的仁政,他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