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至今说法各异:一种说法称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一种说法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燧人;第三种说法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这几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大家所公认,其余几位则看法不一。女娲因其补天,拯救了人类,其功不可没;燧人钻木取火,让人饱尝熟食美味,可谓恩重泰山;祝融“绝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盖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断天柱,使天地日月骤变,实在是神通广大。大多数的说法是把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称为“三皇”。再说五帝,也有不同说法。其一称五帝为炎帝、黄帝、颛顼、太昊、少昊;其二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三称五帝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其四称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其五称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公认的是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称为“五帝”。这些说法均起源于春秋战国。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都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出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传说在中国西北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有一个非常富饶美丽的国家,叫做“华胥氏之国”。这里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一次到东方一个林木葱郁的地方去玩耍,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脚印,觉得又奇怪又好玩,就把自己的脚放进了那个巨大的脚印里,刚踩下去,就感到身体发生了一阵巨烈地震颤,后来竟怀了孕,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伏羲”。伏羲曾经画过八卦,用各种符号来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和泽。人们就拿这些符号来记载生活里发生的各种事情。伏羲还发明了鱼网,教人们打鱼。有一个臣子芒氏,也依照伏羲的办法,做成鸟网,教人们捕鸟。这些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他是中国的太阳神,又是农业之神。炎帝发明了许多耕田的农具,教百姓种庄稼。
神农氏还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医药之神。传说,他的肚子光亮透明,心肝脏肠肺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由于当时人们对各种植物的习性不了解,还弄不明白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因此经常误食毒草而致死。神农氏看到这些误食毒草而死去的人们,心里非常难过,下决心要把他所看到的东西都尝一遍,看看它们在肚子里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一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片叶子一落进他的肚子里,就在肚皮里从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皮里各部分洗擦得清清爽爽的。那样子,就像上上下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氏就给它取名为“查”,后来人把它叫作“茶”。第二次,他尝了一朵像蝴蝶样的淡红小花。那叶儿像羽毛,甜丝丝的香味扑鼻而来,神农氏就给它取名为“甘草”。就这样,神农氏一种草一种草地去尝,几乎每天都会吃下去一些毒草,最多一次一天当中就中过七十次毒。有一天,神农氏见到一朵黄色的小花,像小茶花,那叶子一缩一动的。他才放进嘴里,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来不及吃茶叶解毒就死了。后来人们就称这种草为“断肠草”。所以后来就有了这样的传说:“神农氏尝药千千万,可治不了断肠伤”。神农氏为拯救人类而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药王菩萨”,在许多地方都盖了“药王庙”来祭拜他。
传说上古的时候,商丘还是一片广茂的山林,燧人氏当了皇帝以后就住在那里。那个时候,人们靠猎取野兽,吃生肉喝生血充饥。燧人氏经常带领人们四处打猎。有一次,山林里突然起了一场大火,火灭了之后,山林里到处都是被大火烧死的野兽的尸体。燧人氏捡起一块烧熟了的兽肉尝了尝,觉得很香,很好吃,于是带领大家去捡食烧死的禽兽。等到熟肉吃完了,他们只得重新去打猎,仍然吃生肉喝生血。这时,大家都觉得生肉没有熟肉好吃,都盼望再来一场大火。一天,燧人氏偶然遇到了太阳公主,太阳公主送给他一块会生火的宝石。燧人氏非常高兴地把宝石放在一个地方,等着它自己生出火来。他等啊,等啊,许多天过去了,怎么也不见宝石生出火来。燧人氏很失望,说:“原来太阳公主也会骗人,这宝石既然不会生火,我还留着干什么呢?”说罢,抓起宝石使劲朝一块石头摔去。这一摔不要紧,只听“嘭”的一声,冒起了火花。燧人氏顿时恍然大悟,随后就用击打石头的办法生起了火。从此,人们才开始把猎取的食物放在火上烤着吃。
燧人氏击石取火为人类造了福,百姓都很敬仰他。传说他活了一百岁,死后人们给他修了座大墓,这座墓至今还保存在世上。
黄帝本姓姬,是少典之子。一天,少典的妻子附宝看见一道电光围绕北斗星闪耀着,把整个宇宙照得通明透亮,其腹中因此有感而孕。二十五个月之后,她在青丘生下了一个男孩,给他取名轩辕,他便是黄帝。
黄帝幼年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当时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和训练部落里的人们习武备战,来保卫自己。周围的部落都很敬畏他,纷纷前来归附,于是结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他成了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很快就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在涿鹿山下建立了都城,用云来命名百官,称军队为云师,设立左右太监,以监察卫国。他还制定了礼仪和典章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准绳,并派百官到各地去处理各种事务。
黄帝以战争的手段,制止了各部落联盟之间长期的混战,建立了国家制度的雏形,从而使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从野蛮时代步入了初步文明的时代,揭开了华夏民族文明历史的第一页,黄帝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
传说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很喜爱音乐。他出生在若水之滨,是在叔父少昊的岛国里长大的。那里一年四季花木烂漫,溪水潺潺,百鸟鸣啭,到处都有美妙的音乐,他的性情因此受到了良好的陶冶。他还跟叔父学会了弹琴鼓瑟。在离开叔父的岛国之后,他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音乐,成为一位很有才华的音乐家。
颛顼登上帝位后,进行政治改革,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多年前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部族之间的融合。他道德高尚,改革得当,顺应天意,合乎民心,国家到处呈现出一派清明祥和的景象。他曾经命令臣子飞龙效仿风的声音,创作了一首题目叫《承云》的乐曲,献给曾祖黄帝,受到了黄帝的称赞。他还叫飞龙铸了一口声音洪亮的大钟,那悠扬的钟声可以传到千里之外。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死时九十多岁,子孙众多,战国时期的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裔。
传说帝喾也是黄帝的曾孙,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因为辅佐颛顼有功,被封为诸侯。因为他的封地在高辛,所以又叫帝喾高辛氏。
帝喾也有许多发明创造:他命臣子咸黑创作乐歌,命有垂制作了鼙鼓、钟磬、笙管等多种乐器,还派人敲起鼙鼓,击起钟磬,吹起笙管,引得鸾鸟和凤凰都纷纷飞来,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
帝喾在位七十多年,执政时人才济济,天下治理得很好。
传说尧是陶唐氏部落的首领,后来又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因封于唐,故称“唐尧”。他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舜,这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段佳话。
尧的生活非常俭朴,他住在茅草房里,吃的是粗伙食,喝的是野菜汤,冬天穿着鹿皮做的袄,夏天穿着麻布衣裳,用的器皿都是些泥碗土钵,但尧对老百姓却非常仁爱。他如果听说有一个人挨饿受冻,就会说:“这是我的过错呀!这是我无能呀!”如果有一个人犯了罪,受到处罚,尧就会说:“这是我使他陷入罪恶的呀!”尧做国君七十年,先是遇到好几年大旱,后来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草木都干枯了,尧便命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消除了旱灾。再后来又遇到了特大的洪水,大地一片汪洋,尧就命禹去治水。禹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时的人民虽然过了些苦日子,受了一些煎熬,可是百姓对尧始终衷心爱戴,没有一句怨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相传舜的父亲名叫瞽叟,是个瞎子。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后来瞽叟又娶了个妻子,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还生了一个女儿叫多手。
舜的父亲是个老糊涂虫,只宠爱后妻和后妻生的子女。后母把舜看成眼中钉,容不下他。弟弟象是个粗野傲慢自私自利的家伙,只有小妹妹多手还有点善良之心。舜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不但得不到温暖,还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心肠狠毒的后母,总想找机会杀死舜。舜在家中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搬到了历山脚下,盖了一间草屋,开垦了一片荒地,一个人过起了日子。
尽管父亲打骂他,后母想害死他,弟弟也总是欺负他,可是舜却有一片真诚的孝心,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弟妹。他独身一人在历山耕种田地,每遇荒年总是暗中拿些粮食去接济他的父母。舜是个品德高尚、富于谦让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崇高德行都能感化他周围的人。他在历山耕作没多久,那些过去争夺地界的农民,彼此就都能够和睦相处了。后来舜又到雷泽去打鱼,那些为争夺渔场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也都相处得很好。大家都喜欢他,围绕着他住了七年。
当时,尧的年纪已大,准备把帝位禅让给贤人舜,各地的族长们也都推荐舜,说他既孝顺又有才干,可以做继承人。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他。舜做了国君以后,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舜晚年出巡时,病死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县〕,葬在九嶷山南面。噩耗传来,人民都像死了爹娘一样失声痛哭,悲痛万分。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更是悲痛欲绝,天天望着苍梧哭泣,泪水挥洒在竹林里,竹子上从此留下了斑斑的泪痕,后人便称这竹为“斑竹”(又叫湘妃竹)。极度悲痛之下,两人一起投湘水自尽了。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充分地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