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国内中文版美国通史类著作和译著已经有几部了,[1]威廉·本内特的这部《美国通史》有什么新看点吗?回答是肯定的!这是一位教育家和社会政治活动家写的通俗历史著作,读者阅读时,不会遇到专业史学家历史作品中常有的阅读障碍。这是一部弘扬美国精神的历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一部语言生动、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

在本书前言中,本内特表明了写作的原因或动机。首先和最主要的是保持对美国的希望。第二是让美国人享受他们国家的故事,愉快和骄傲地感受美国的成就和现状。第三是提醒和唤起美国人对那些使今日美国的自由和幸福生活成为可能的那些人的感激之心。第四是讲出真相,让事实现身,更正记述,呈现一种理性的、平衡的美国历史。第五是激励一种新的爱国主义,一种新的思考和理性的爱国主义。

本书英文版副题“最后的美好希望”,来自林肯在1862年12月致国会的一封信。本内特解释说,当时美国内战中最血腥的安提塔姆河战役刚结束仅三个月,联邦胜负未卜,国内满目疮痍,但林肯仍视美国为“这个地球的最后的美好希望”。21世纪美国的状况远非当年可比,作者希以此激励人们坚信美国的使命,热爱和维护这个美好希望。

作为译者和史学工作者,感到有必要简介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作为阅读此书的参考。

威廉·本内特1943年7月31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65年在威廉斯学院获哲学学士学位,1970年获得克萨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0年本内特在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做副教授期间,参与该会对领导层建议的政治报告的写作,这份报告成为里根政府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政策蓝图。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个原因,1981—1985年本内特被任命为全国人文学科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2]主席。1985—1988年担任里根政府的教育部长。他原为民主党人,1986年加入共和党。1989—1990年任全国毒品控制政策办公室主任。本内特现为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所(The Claremont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电台《美国早晨》节目主持人。目前为止,他先后写作和主编了16本书,在美国很多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大量评论文章,经常做客于美国一些有影响的电视节目。在近几十年里,本内特被认为是“共和党人传统价值派的首席发言人”,对内宣传保守主义社会政策,对外主张强硬的外交路线,包括坚决支持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他也被认为是关于“自豪、爱国、信仰和道德等题目的最受欢迎的社会评论家”。

他编写的主要著作有:《美国爱国者年历》(American Patriots Almanac,2008);《为什么我们战斗:道德与反恐战争》(Why We Fight:Moral Clarity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2002);《破碎的家庭》(Broken Hearth,2001);《我们国家的创建者》(Our Country’s Founders,1998);《道德指南》(Moral Compass,1995);《美德书》(The Book of Virtues);《儿童美德书》(The Children’s Book of Virtues);《儿童美国读物》(The Children’s Book of America);《儿童英雄读物》(The Chil鄄dren’s Book of Heroes);《儿童家庭读物》(The Children’s Book of Home and Fam鄄ily);《美国的贬值:为我们的文化和孩子们而奋斗》(The Devaluing of America:The Fight for Our Culture and Our Children,1992);《教育儿童:学龄前到八年级家长指南》(The Educated Child:A Parents Guild from Preschool through Eighth Grade)。其中《美德书》和《儿童美德书》是美国过去十年中最成功的畅销书,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65个国家出版发行。[3]

这些书虽然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弘扬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尤其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美国爱国者年历》收集了365个美国爱国者的故事,让美国人在每天翻阅日历时,不知不觉地感受爱国精神。《道德指南》和那些儿童读物的内容也都是一个个精心挑选的善恶道德类故事,培养少年儿童的同情心、友爱心、爱国心、责任感等。在《破碎的家庭》和《美国的贬值:为我们的文化和孩子们而奋斗》中,他激烈抨击与传统价值相悖的种种社会现象:如堕胎、离婚、吸毒、同性恋等。他认为,“传统家庭对我们的文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它垮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垮了”。

本内特目前所在的克莱尔蒙特研究所[4]建立于1979年,其宗旨是在美国社会生活中恢复美国的传统原则,这些原则曾被《独立宣言》阐述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恢复这些权利意味着,恢复一个尊重个人财产权、鼓励稳定的家庭生活和保持强大国防力量的有限的和负责任的政府。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保守主义思潮崛起,以英国的撒切尔和美国的里根先后主政为标志。这是本内特走上政治舞台的社会环境。

本内特重视教育,曾为教育部长,却一贯抨击教育部,因为他认为,教育部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职责。1980年,他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成立教育部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2007年,他仍表示,近15年来,他没有从教育部发言人那里听到过任何有趣的信息。教育是全国最重要的事之一,但一直很糟糕,在他当部长时也如此,因此需要大家来弥补。

本内特特别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所言的基础教育有:数学、历史、科学和英语,其中他尤其不满的是历史教育。近年来一项关于美国教育进步评估报告显示:超过50%的美国高中生,已达到选民年龄,对美国历史知识是半文盲,大多数公立学校的高中生从没有被要求写一份超过12页长的历史作业。这使他忧心忡忡,在一篇《我们国家的异化和健忘: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们为一个他们不知道的国家去战斗或牺牲?》的文章中,他引用获得普利策奖的史学家戴维·麦卡洛(David McCllough)的话说,美国历史是学校中最糟糕的课程,“社会的健忘同个人的健忘一样有害。我们面临极大的危险。我们的自由依赖教育,但我们却没有为孩子们提供这种教育”。

本内特认为,这是一种双重悲剧,一是孩子们不知道他们国家的历史;二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国家的故事是所有故事中最伟大的。这不是孩子们的过错,而是那些职业史学家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历史教材中只讲一种观点,宁愿讲美国的失败,而不是讲它的成功。另一方面,这些教材的内容都很乏味无奇。他赞同麦卡洛的观点:将那些“曾有无限乐趣的资源”变成“乏味”“是一种罪行”。因此,本书的写作是本内特要纠正那些史学教材的一种努力。

为什么本内特如此不满近年来的美国史学,还需要稍微回顾一下美国史学的发展概况。美国史学起源于殖民地初期的一些回忆录和编年史,1884年美国历史协会的诞生,标志着美国史学开始走向职业化。传统美国史就是讲述开国元勋们如何摆脱英国的专制统治,开创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历届总统又是如何维护和发扬美国精神的历史。当时,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生活,培养未来的政治家、职业史学家和各种领导人才,在历史观念上充满了英雄崇拜、西方中心主义、白人种族主义。所以,有美国学者说,在1940年以前,占人口99%的大众的思想和情感从没有被载入史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传统史学受到新史学的严重冲击和挑战。新史学在内容上抛弃了上层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转而关注下层民众如土著人、黑人、劳工、妇女和非白人移民团体的日常生活;在历史观念上批判英雄崇拜、白人种族主义。美国史学在研究内容、书写形式和价值评价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原有的美国主流价值无形中被削弱或淡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史学界出现一种要恢复史学政治价值和叙述性特点的变革之音,尤其呼吁史学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回到普通大众中。不少专业史学家也开始注意史学的趣味性、可读性,一时,讲故事成为史学界的一种时髦。其实,最初的史学就是讲故事,上一代人讲给下一代人的故事,各种各样口述故事。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前,这些故事就记在兽骨、竹简和布帛上。有些故事甚至不是真事,而是想象和神话。在古英语中,故事(story)一词就有历史的意思;而现代英语历史(history)[5]一词中还包含着故事(story)。中文的“故”也有“从前的”、“过去的”、“原来的”的意思,所以,说“故事”是历史上的事也未尝不可。尽管史学早已成为一门学问或职业,但在老百姓那里,它还是故事。甚至一些职业史学家出于自谦或迎合普通读者的目的,也将他们的学术作品称作故事。[6]

但历史又不是谁都可以讲,或随便讲的故事,因为它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简单地说,它以一种集体记忆的方式传承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和生产经验。其中政治史尤其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有着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曾围绕全国中小学历史教学标准进行过激烈的辩论,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传统价值观念和新史学观念。[7]当代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史学家“恰恰是一批专职的要记住那些他们的公民同胞希望忘却的事物的人”[8]

一般而言,美国注重活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没有“统编教材”,也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学生有自圆其说的观点往往还得到鼓励。公共历史教育,更注重通过各种历史纪录片和纪实性电影,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来进行生动的历史教育。本内特就建议老师们在退伍军人节(11月11日)时,请退伍军人到学校给学生们讲他们的亲身经历;建议家长们在暑假时带孩子参观历史遗迹和纪念碑。他在鼓励史学教授们上电视时说,用带几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教一万人,这样的事为什么不做呢?这岂不是浪费宝贵的历史资源?他还引用里根的话说:“如果我们忘记我们过去的业绩,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是谁。我在警告:消除美国人的记忆,最终将导致美国精神的腐蚀。”在本内特看来,史学家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的《美国人民的历史》(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就是专门揭露美国历史黑暗面的史学著作。

本内特并不是要恢复新史学以前的美国史学传统,对美国历史一味地歌功颂德,相反,他主张从美国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本内特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以这部历史来激发浪漫情绪,鼓励美国人再次或首次热爱这个国家。不是不加思考地,不是盲目地,而是睁大眼睛。”应该说,爱国主义是所有国家都有的,区别只在于它采取什么形式。

本内特的写作技巧很有特色,他不是空讲道理或原则,而是用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来感动你、影响你。他能从大量的通史素材中,借助文字技巧,发掘出历史人物的心声与情感,以寥寥数笔让你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这的确不是一般专业通史著作能做到的。我们几位译者对此颇有认同,相信读者也会有相似的感受。

毫无疑问,本内特是美国社会中的保守派,他的一些见解和认识,特别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也请读者阅读时予以注意。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本书中获得对美国社会和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其维护美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坦率和执著。

译者分工与鸣谢:

本书译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人员:刘军(上册:第1—6章)、董欣洁(上册:第7—10章)、金海(上册:第11—13章)、张旭鹏(下册:第1—5章)、吴英(下册:第6—9章)、张文涛(下册:第10—12章);刘军翻译全书的前言和后记并负责全书校对和统稿。

本书中一些非英文词汇的翻译得到世界历史所秦海波、景德祥和黄艳红等同事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因译者水平所限和其他原因,译文中可能有一些粗糙甚至错误之处,诚恳欢迎专家、读者指正。

刘军

[1]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林立树:《美国通史》,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纳什等编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刘德斌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马克·C.卡恩斯、约翰·A.加勒迪:《美国通史》,吴金平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倪文斯、甘迈格:《美国通史》,林牧野译,中国香港今日世界社1968年版。
[2]国内很多出版物将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翻译为“全国慈善捐款委员会”,这是误解,应该译为“全国人文学科基金会”。这是美国政府专门资助人文学科公共项目研究的一个机构。请参见该基金会网站(www.neh.gov)。
[3]美国《时代周刊》建议:应当像产品说明书一样,把《美德书》分发给每对新生婴儿的父母。2001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本书作者的《美德书》中文版后,国内好评如潮,接连再版;市场上还出现了国内其他出版社的中文版。
[4]浏览该所网站:www.claremont.org可了解本内特主要著作和文章的内容;本文中本内特的观点均来自该网站。
[5]英语history一词来自古希腊文historia,意为叙述,与英文story并无直接的关系,与古希腊文his鄄tor有关,histor意为了解真相和追求公正。至今它还是史学的本意。
[6]如曾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和美国历史协会主席的E.方纳的一本关于美国政治观念史的书,其书名是:《美国自由的故事》(The Story of American Freedom),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参见王希:《何谓美国历史:围绕〈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
[8]E.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