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1.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2.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3. 最高的道德标准
  4. 谁能食而知其味?
  5.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6. 知易行难
  7.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8.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9. 什么是真正的强?
  10. 正道直行,没世无悔
  11. 君子之道费而隐
  12.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13.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1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 无所不在的道
  16. 天生我材必有用
  17. 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18. 诚则明,明则诚
  19. 至诚可参天地
  20. 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21. 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22.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23. 至诚无息
  24. 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25. 勿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26.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27. 圣人的伟大之处
  28. 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简介

也是《礼记》篇之一,一般认为出于孔子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载,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伯鱼儿子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为“四书”,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终身受用的经典,也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