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彝好懿德

公都子孟子学生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兴,则民好善;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为君而有异母弟,屡次与同样品行不端父亲瞽瞍谋害,以为父而有
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叔)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转折连词,至于天生性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性)善也。若夫为不善,非天生资质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五倍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常理,好是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