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是论纂之意,“语”是话语、箴言,“论语”即论纂话语。较真实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仁”和“礼”。
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弟子及再传弟子,也有孔门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记言为主,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典范,言简意赅,不乏至理名言。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夫子作为描述中心,“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还成功刻画了一些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教诲。体现其诲人不倦。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责任心。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仅有:鲁人口授《鲁~》20篇、齐人口授《齐~》22篇、孔宅夹壁《古~》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并据《鲁~》,参照《齐~》,另成《张侯论》,成当时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东汉末年,郑玄以张本为底,参考《齐~》、《古~》(此二本不久佚)作《~注》,即今本。20篇中记录孔子话语约444章,弟子间话语48章。
孔子(Confucius),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鲁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东南鲁源村);前479年4月11日卒,葬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