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1. 敖不可长
  2.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3.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4. 曾子寝疾
  5.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6. 子柳之母死
  7. 成子高寝疾
  8. 晋献公之丧
  9. 吴侵陈
  10. 知悼子卒
  11. 陈子车死于卫
  12. 卫献公出奔
  13. 战于郎
  14. 孔子过泰山侧
  15. 鲁人有周丰也者
  16. 齐大饥
  17. 晋献文之成室
  18. 季孙之母死
  19. 阳门之介夫死
  20.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21.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22.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23. 发虑宪
  24. 玉不琢 不成器
  25. 虽有嘉肴
  26. 古之教者
  27. 大学始教
  28. 大学之教也
  29. 今之教者
  30. 大学之法
  31. 学者有四失
  32. 善歌者
  33.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34. 凡学之道
  35. 善学者
  36. 记问之学
  37. 良冶之子
  38. 古之学者
  39. 大德不官
  40. 凡音之起
  41.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42. 礼以道其志
  43.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44. 乐者,通伦理者也
  45. 乐由中出
  46.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47. 乐者,天地之和也
  48.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49. 天地之道
  50.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51.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52. 土敝则草木不长
  53. 德者,性之端也
  54. 钟声铿,铿以立号
  55.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56. 夫乐者乐也
  57. 卫献公出奔

简介

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此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所编定。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入“九经”,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