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禹锡诗豪
772~842,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中山靖王刘胜。
21岁进士及第,又举博学宏词科,被擢為太子校书。后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荐为监察御史。805年与同榜、挚友柳宗元、陈谏、韩晔等支持王叔文永贞革新,不久永贞内禅,失败被贬连州刺史,任途即被改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10年后与柳等一起被召回长安,却因作诗讽政再度被贬播州刺史。挚友体谅刘母年事已高而播地恶劣,欲以己柳州相易,后经御史中丞裴度说情,改贬连州刺史。820年回洛阳守母丧,途中获悉挚友早逝,不胜悲痛,为其抚养幼子并整理遗稿。次年授夔州刺史,3年后调任和州刺史,826年冬卸任,次年春返朝。828年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得裴荐兼集贤殿学士。次年改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831年裴罢知政事,刘也被外放苏州刺史。834年任汝州刺史,次年改同州刺史。836年秋,因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842年秋卒,赠户部尚书。
诗文俱佳,题材广泛,与挚友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并与白、韦应物称“三杰”,有《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天论》3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根源。存世《刘宾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