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烝民

先秦·诗经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译文: 上天生下这些民众,事物都有其本来的法则。人们的常理,喜欢美好的道德。上天监视周朝,它的神灵降落在民间,为了保护这位天子,生下了仲山甫
仲山甫的美德,安详和美的处事是他的原则。美好的仪容,美好的容色,谨慎谦虚,以古代的训导为法则,尽力去遵循这些仪式法则。一切听命于天子,尽力宣传天子的诏令。
周宣王命令仲山甫,要为天下诸侯做好榜样法则,继承祖先的事业,保卫天子。接听并传达天子的命令,做天子的代言人。天下四方广发宣传天子的政令,四方诸侯于是纷纷响应。
天子的命令庄严肃穆,仲山甫要去推行它。国家的好坏安稳,仲山甫了然于胸,既能洞察,也善于分析,来保住自身。日日夜夜没有休息,侍奉周宣王。
人们这样说:软的东西吃掉它,赢的东西吐掉它。只有仲山甫,软的不吃,硬的也不吐。不侮辱鳏寡孤独,也不畏惧强暴。
人们这样说:道德如鸿毛一样轻,很少有人能举起它。我也揣测到了,只有仲山甫能够举起来。虽然爱他,但却无法帮助他。天子的龙袍坏了,只有仲山甫能够修补。
仲山甫祭祀路神出行远方,四匹马高大雄壮。左右随从动作麻利迅捷,常念事情没有昨晚。四马迅速飞驰,铃声叮叮当当。周宣王命令仲山甫,到东方筑城。
四匹马迅速奔驰,铃声铿锵。仲山甫要到齐国。希望他能尽快些回来。吉甫作了这首诵歌,如清风般意味深长。仲山甫令人怀念,用这首歌来安慰他。
品读:

折柳送别

这是一场豪华的送别。

出行之前,拜祭天地,行礼节正四方。带着君王的命令,威壮的队伍开始出发,旌旗列列,鸾铃铿锵。随从左右剽悍迅疾,伴随周围。在友人的祝福声中,盛大的车马向远方迤逦而去,只剩下滚滚黄尘漫空飘舞。

与私人的送别相比,这种送别在正式中夹杂着形式的弊病。但毕竟,这是次因君王命令而产生的别离。个人并不仅仅是个人,还代表着君王、国家的形象与内在要求。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但缺乏了形式,有些情感却难以表达出。特别是在国与国的交流上,没有基本的礼节形式,在送别时仅仅一杯水酒总是很难将国家的感情装进去。所以豪华的晚宴,隆重的送别,就成为表现真诚的基本礼节。

人之间,亲疏远近,距离各有不同,礼节也随之变化曲折。很多时候心灵的距离左右着别离的方式。陌生人,认识但不熟识的人,一般朋友,知己朋友,亲人,我们总在内心忖度着别离的方式。有时候我们需要用精美的礼物,盛大的酒宴去款送离别的朋友;有时侯我们用家中的粗茶淡饭去送别自己的亲人;有时什么都不用,仅仅就是渭水边的挥一挥手。

脱下复杂迷离的外表,我们其实都在中庸。

关系疏远的人,我们尽量用夺目的形式去拉近心灵的距离,以期有个真诚的心情、美好的印象。

关系亲近的人,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早已埋下了颗颗饱含深情的珍珠,在简单到无的送别形式中,晶莹的光芒仍然可以照耀彼此。

折柳送别,送走的是人,留下的是心。

国学故事:金谷集会

西晋时期的石崇在历史上主要以与王恺的斗富闻名。但他还举办了一次在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金谷集会。一次,石崇的朋友征西大将军王诩外出为官,石崇为他在自己的庄园金谷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送别仪式,当时文坛名宿均皆到场,对酒当歌,赋诗言情,写了大量的诗作。东晋王羲之有意与之相比,与朋友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举行“兰亭集会”, 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曲水流觞,兴起后世文人集会的潮流。

文化常识: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临行祭道神,主要是为了求得吉利,神族的保佑,后逐渐引申为饯行送别。古代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骡马步行,山河阻隔、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的风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世延续,多于路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备酒肴送别行人,故也称祖帐、祖送、祖道等。道神又称作“行神”,此神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称道神为“絫祖”,认为絫祖是黄帝的儿子,喜欢远游,最终死在道路上,成为了道神;另一种称道神为“修”,认为他是共工之子,也喜欢远游,只要是舟穿车马所能到达的地方,他都要去游历一番,所以后世将他以为道神。祖道的仪式在春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比较有名的是《战国策》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就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的句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