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著

先秦·诗经

门和屏风间而。充耳饰物,悬挂在冠冕两侧以素乎而语气助词,无意义加上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乎而。充耳以乎而,尚之以琼乎而。
俟我于乎而。充耳以乎而,尚之以琼乎而。
译文: 站我家屏前等我,他、帽边白线、上坠着华彩美玉。
站我家庭院等我,他、帽边线、上坠着晶莹美玉。
站我家堂上等我,他、帽边线、上坠着光华美玉。
品读:

父母与媒妁的约定

中国社会,礼仪之邦,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吃穿住行,无不持之以礼。对待平民中的大事婚丧嫁娶,就更是马虎不得,切切遵礼法而行事,不得越俎代庖。婚姻中的影响最广泛的一条礼法估计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

《诗经·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女子没有嫁给男子就是因为没有好的媒人。此风愈演愈烈,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孟子》思想,“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开始强化。人们鄙弃私奔,男男女女的婚姻爱情开始被父母的意志,被媒婆唾沫横飞的一张嘴给掌握。许多人只能等结婚后才能见到自己的新郎或新娘长什么样子。称心如意的,便在婚后开始了恋爱;有所嫌弃的,两个人便在磕磕绊绊中消磨下去,直到日久生情或着男子休妻。爱情的世界被颠覆的昏天黑地,淡然寡味。

《著》中的女子,或许在出嫁之前就没有见过新郎,从她观察的仔细程度便可看出些端倪。她看到在大门后屏风前迎娶自己的新郎,帽檐下垂着白色的丝线,还坠着晶莹剔透的琼华,再往里走,新郎到了院子中,帽檐下还有几丝青线垂着,青线上面挂着琼莹,等到了堂前,新郎帽檐下黄色的丝线又映入眼帘,上面栓的是琼英。从门口到堂前,不过数步之遥,新娘当时头披红盖头,仍能细致观察到新郎头戴三色冠冕,上坠纯洁美玉,非有着强烈猎奇心理很难如此观察入微。好奇,恰恰因为这个未曾谋面的人将会是自己终身的依靠。

女子出嫁完全是父母意愿的实现,而一旦遇人非淑,遭人遗弃,则凄惨终生,而父母又爱莫能助。故女子仔细的审视,还反映出为自己以后命运而忧虑。

既然让女子自己去承担婚后的幸福或悲凉,那就应该让女子自己选择的命运,而不是通过父母之手,媒婆之嘴。这样权利与义务才是均等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