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生民

先秦·诗经

厥初生民尊祖,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一种祭天礼仪除灾求福的祭祀子。履帝足迹心有所动,载。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裂开破裂无菑无害,以显示厥灵。上帝不愿意继续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庇护哺育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小儿哭矣。实,厥声充满路。
诞实,克知意,以就口食。种植大豆,荏菽茂盛。禾禾穗穟,麻麦幪幪,瓜小瓜唪唪
后稷之穑,有相之道。拔除厥丰草,种之黄茂指黍、稷。实实苞,实种实禾苗渐渐长高。实发实生穗结果实,实坚实好。实穗末稍下垂实栗,即有家室。
诞降嘉种,维黑黍黍类,每黍壳两粒米红米白米之秬秠,是获是堆在田里。恒之穈芑,是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或扬米去糠反复揉搓剩余谷皮淘米叟,之浮浮。载谋载考虑,取香蒿牛油。取公羊剥去羊皮,载将肉放火里烧炙将肉穿起来烤,以兴嗣岁来年
卬盛于豆,于豆于瓦制容器,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香气诚然,确实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于今。
译文: 周朝先祖,是姜嫄。先祖什么样?诚心祭天祀帝、求子以免无后。踩着上帝大脚拇趾印、心有所动,神灵护佑降下福祉。于是妊娠、小心养胎。然后生产、养育,此即后稷
孕足月,头胎分娩顺利。产门不破不裂,母婴无灾无害,彰显出灵异。上帝却不满:未继续祭祀,居然生了儿子。
弃置窄巷,有牛羊庇护哺育。弃置树林,巧遇伐木人。弃置寒冰之上,有鸟展翼将其包裹。后鸟离去,后稷呱呱大哭。哭声洪亮悠长、响彻道路。
这就下地爬行,开始能辨别、认识周围事物,从而靠近吃食。之后种植大豆、大豆茂盛;种稻、穗饱满低垂;麻麦旺盛、瓜果累累。
后稷所以收获,在于能观察、掌握作物生长规律。拔除杂草,种上作物。出土长出嫩芽,逐渐长高,茁壮成长结穗。植株坚实秀美,穗低垂、粒饱满。后即建国
上天赐予好种子,有黑黍、两仁黍,红米、白米。遍种这两种黍,或收起或堆田里;遍地红米和白米,肩挑背负收回家。之后开始祭祀。
怎么祭祀呢?有舂谷、有舀米的,有簸米、有筛糠的。淘米、蒸饭、煮酒,热腾腾。仔细筹划,燃香蒿、点牛油灯祭祀。宰羊剥皮,炙烧串烤,祈求来年兴旺。
把祭品盛木盘、陶碗里,装盘供起,香气才升上去。祭品真香,上帝安享。祭祀从后稷始,代代从未错过、有失,直到今时。
品读: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生民》是一首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并祭祀他的长诗。诗中详细描写了后稷这位周朝始祖一步步从出生到成为中国的“农神”的过程。

后稷,传说是其母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后世称之为“农神”。

后稷名弃,如同他被丢弃过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育、生长。他勤劳聪明,教会人们种植各种庄稼,让丰收的喜悦在人群中随着金黄的粮食传播。他是为周朝的始祖,更是周朝的英雄。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但成功只垂青于它所中意的人。

爱迪生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对于众人来说,需要百分百的努力才能赢得成功,因为哪怕一丝一毫的松懈都有可能令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汗水。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让你的花园里不会长有杂草。所以如果想要成功,就不能畏惧勤劳。

偶尔的投机取巧也可能达到一种预期的希望。但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这种偶尔仅仅是大海中的一个波纹。如果想让它形成巨浪,你就不得不付出你所有的努力。或许说精卫填海虽然不畏艰辛,但永远不可能实现她的愿望。那只是设置的目的与实际之间存在太久的距离。在现实能力所能企及的一切领地,你都可以让自己的汗水种出累累硕果。甚至,还能创造奇迹。

国学故事: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回家时,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惟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显失意。到家里以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从此他就趴在桌子上发奋钻研,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当他读书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他提出六国合纵以抗衡秦国的主张,并游说各诸侯国,陈晓利害,取得各诸侯国的同意,建立抗秦联合战线,苏秦被各诸侯国推举为从约长,身挂六国相印,功成名就。

文化常识: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称为“牺”,体全称为“牲”。古代祭祀多用三牲。三牲指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另外,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三牲全备为“太牢”。因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因为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级吃得起,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所以美(美味)羞(馐)等字从羊,羹字从羔从美。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吃肉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炙,即烤肉;脍,即切细的鱼和肉;醢,即做成肉酱;脯,即干肉。

延伸阅读